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虚痿

气虚痿

痿证之一。见《证治汇补·痿躄章》。多由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或久病脾胃气虚,不能充养肢体而成。主症为手足痿弱,举动无力。治以补脾益气为主。宜四君子汤。有虚热者,用补气和中汤。《医宗必读·痿》:“气虚,四君子汤合二妙散。”《张氏医通·痿痹门》:“肥白人脉沉缓或滑,恶心,胸膈不利,属气虚有痰,六君子加苍术黄柏竹沥、姜汁。”参见条。

猜你喜欢

  • 心蒸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 水晶凉粉

    见《贵州草药》。为冰粉之别名,详该条。

  • 独骨疮

    病名。生于下颏部的湿疮。出《洞天奥旨》卷十三。由口津下流,浸渍日久所致。小儿多见患处湿烂,浸淫成疮。内服燥津丹,外用制津丹搽之。相当于口周围湿疹。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药物学著作。简称《证类本草》。31卷。宋·唐慎微约撰于十一世纪末。1108年(大观二年)刊印时由艾晟补入陈承《本草别说》的内容,称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1116年(政和六年),曹孝忠等重行校刊合并为

  • 少腹胀

    证名。指少腹胀满。出《素问·标本病传论》。详腹胀、小腹满条。

  • 串臀漏

    病名。《外科大成》卷二:“串臀漏……若皮硬色黑,必内有重管。”复杂性肛漏的一种。

  • 疟疾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古人观察到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称疟病。多因风寒暑湿之邪,客于营卫所致。因体质

  • 跗肿

    证名。跗(fū),同趺。即足背。指足背肿。出《素问·气交变大论》。为水肿病症状之一。参见水肿、脚肿条。

  • 伤寒百问歌

    书名。4卷。宋·钱闻礼撰。撰年不详。作者根据《伤寒论》原文,以七言歌诀形式提出93个问题。内容包括六经证候、类证鉴别、症状、治法等问题讨论,并引前人有关《伤寒论》注文以阐析部分歌诀,便于读者对《伤寒论

  • 揩齿

    古人牙齿保健法之一。《普济方》卷七十:“夫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摧伏诸谷,号为玉池,揩理灌漱,叩琢引导,务要津液荣流,涤除腐气,令牙齿坚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