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耳屏的软骨。在外耳门前侧,左右各一。
病证名。见《幼科要略》。因小儿热病,表里不和,屡清消不愈,病势淹缠,潮热骨蒸,肌体消瘦。参小儿骨蒸、疳痨条。
十剂之一。用重镇药物组成,具有镇静潜降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张从正曰:重者,镇坠之谓也。怯则气浮,如丧神守而惊悸气止,硃砂、沉香、黄丹、寒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羊耳菊之别名。各详该条。
《血证论》卷八方。甘草、附子各二钱,桂枝、茯苓、人参各三钱,干姜一钱。水煎服。治吐血阳虚者。
书名。又名《女科》、《傅氏女科》、《女科摘要》、《女科仙方》。参见女科、产后编条。
《疡医大全》卷二十五引岐天师方。轻粉、茯苓各一钱,雷丸三钱。为末,敷患处。治人面疮,生于膝肘,疮形似人面。
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顶骨内痛极如鎚如钻也。夹痰湿者,每痛多眩晕,若痛连及目珠而胀急瘀赤者,(眼)外证之恶候;若昏眇则内证(内障)成矣”(《张氏医通》卷八)。某些内外障眼疾均可出现此证。
见《泉州本草》。为鹿角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阿魏丸,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