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远
【介绍】:
见李昉条。
【介绍】:
见李昉条。
【介绍】:战国时医家。详见子阳条。
书名。旧题清·喻嘉言选辑,王兆杏录。4卷。刊于1838年。作者选录《本草纲目》中的附方,予以分类编辑而成。卷1合药分剂法则、服药、宜忌及通治方;卷2~4分为头病、目病、面病、鼻病等92种病证的单验方。
肺在体腔脏腑中位居最高,真气的充养全身,水谷津液的敷布,都必须依赖肺气呼吸宣化,故肺为五脏之长。《素问·痿论》:“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张志聪注:“脏真高于肺,朝百脉而行气于脏腑,故为脏之长。
见《中药材手册》。为干漆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胁肋部满闷按之坚硬的症状。胁肋为少阳经脉分布之区,病邪与水饮痰瘀凝聚于少阳之募,故见鞭满。治宜和解或兼用攻消,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本症常兼见寒热,胸胁满闷,呕吐等
针灸著作。又名《勉学堂针灸集成》。4卷。清·廖润鸿撰。刊于1874年。卷1论针灸法、禁针灸穴、别穴、要穴、奇穴、针灸禁忌时日等;卷2论骨度法及诸病针灸法;卷3~4为十四经经穴及经外奇穴。本书引用参考文
见《福建中草药》。为星宿菜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1卷。清·许汝楫撰。刊于1888年。本书专论温病癍疹的辨证与治疗,指出:“癍毒发于阳、承于阴;疹毒发于阴、承于阳。”许氏阐析在温病过程中癍、疹的病理和治法各不相同,并介绍了一些自拟的经验效方。末
病证名。指患疟后,面黄、肤黄而目不黄的病证。《证治要诀》卷十:“病疟后多黄,盖疟谓之脾寒,脾受病,故色见于面,宜理脾为先。异功散加黄芪、扁豆各半钱。诸痛后黄者亦宜。”本证可见于疟疾后贫血。参见疟黄条。
证名。指膈上自觉有物梗阻而烦闷不舒。可见于外感和杂病的多种疾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伤寒论今释》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