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的眉毛。
【介绍】:唐代医家。撰有《广黄帝本行记》,已佚。
病证名。又称火泻、火泄。《医宗必读·泄泻》:“火泄,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火也,黄芩芍药汤,张长沙谓之协热自利。”详热泻、火泄条。
书名。又名《东垣先生试效方》、《东垣效验方》。9卷。金·李杲撰于1266年。计24门,分述药象及各种病证,包括饮食劳倦、心下痞、中满、腹胀、反胃,及妇人、小儿、眼鼻耳齿等病证。后为“杂方”。每门先设总
指酉时。《灵枢·营卫生会》:“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参十二时条。
【介绍】:南宋医生。以医药济世。
见《南京民间药草》。为兔儿伞之别名,详该条。
病人身体内部,即胸腹部的病候,系与“外证”相对而言,主要指病人的自觉症状和通过按诊得到的证候,见《难经·十六难》。如肝之内证为“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心之内证为“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等。
即腥臭气。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脑户,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