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元代医生。字用和。安徽宣城人。善针灸。
【介绍】:清代医生。字青霏。长洲(今江苏苏州西南)人。对痧胀的证治有独到见解,撰有《脉药联珠药性考》及《古方考》(有1795年合刻本)。
婴儿出生后,左右顶骨与枕骨形成的三角形骨间隙。参囟条。
上、下唇交会处。因在口的两侧,故称。
见《云南思茅中草药选》。为紫金龙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栗毛球之别名,详该条。
五种疳证的合称。①同五脏疳证。《小儿药证直诀》:“疳证有五,谓五脏所受,故得其名。”五疳,即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详各条。②《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肤枯燥,面失颜色;二是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木芙蓉花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8卷。宋·朱端章撰。刊于1184年。卷1~7主要是产科的方论;卷8为初生儿的保育法。书中引录前人有关妇产科病证的论述,内容较丰富,所选方药大多可取,是宋代妇产科临床治疗的一部重要文献。建国后有影
出《本草经集注》。即大豆黄卷,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