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阳阳明合病

太阳阳明合病

病名。指太阳阳明两经同时受邪,起病即见两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又“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景岳全书·伤寒典》:“如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者,此太阳之证,而更兼不眠,即太阳阳明合病也。”《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阳阳明合病者,谓太阳阳明两经皆有见证也,以两经见证之中,有喘而胸满之证,是太阳之表邪偏重于阳明也。”《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盖太阳,膀胱也,膀胱主水;阳明,胃也,胃主饮。风邪属阳,阳主气阳邪协气,泛滥水饮而上涌,得逆则与俱出。此呕之所以为呕,太阳阳明相合而为一家之证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同时均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不下利则上呕也。治法只须先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若利则宜葛根汤表而升之,利自可止;呕则加半夏,表而降之,呕自可除也。”参太阳病阳明病、合病条。

猜你喜欢

  • 地稔根

    见《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即地菍根,详该条。

  • 胎前吞酸

    病证名。亦名妊娠吐酸。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吞酸多因脾虚肝旺,伤于饮食,不得传化。有寒热之分:寒者,由脾胃不和,饮食太过,胃脘填塞,脾气不运而致,宜温养脾胃,用六君子汤加吴萸;热者,由于肝气郁滞,

  • 张世臣

    【介绍】:宋代医家。著《累用经效方》。

  • 医学求是

    医论著作。二集,3卷。清·吴东旸撰于1879年。本书辑录内、儿科等病证论治30条篇,对伏暑、血症、咳嗽等杂病和时症等论述较详。书中反复论述滋阴补药误治的情况,并指出了拘泥于运气学说以推算属何病、用何药

  • 泡舌

    病名。《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火上冲,痰随火上注,舌忽胀满口中,软如猪尿泡形,不疼痛,口中流涎,妨言语。”治宜清热泻火,祛痰消肿。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或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

  • 筋瘿

    病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筋脉露结者名筋瘿。”多因怒气伤肝,火旺血燥而致。症见颈前瘿块,青筋显露;结如蚯蚓。治宜清肝解郁,养血舒筋。用清肝芦荟丸化裁。相当于甲状腺肿伴有明显颈部血管怒张者。

  • 鼠奶痔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形如鼠奶。”日本丹波元坚《杂病广要》脏腑类:“一者肛肠生肉……或似樱桃,或大如豆,时时出血,又如出脓,名曰鼠奶痔。”本病相当于直肠息肉。

  • 野巴戟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绒毛鸭脚木之别名,详该条。

  • 郁火

    ①泛指阳气受郁而出现内热盛的证候。临床表现头痛、目赤、口疮、腹痛、便秘、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实等症。②指情志抑郁,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内热的病证。可见头痛、胁痛、失眠、易怒,舌尖边红,脉弦数等。

  • 益气养血

    补法之一。又称补益气血、气血双补。治疗气血两虚证的方法。常用于脾胃亏损,肌肉消瘦,失血伤精,或胎产崩漏,月经不调而见气血两虚者,方用八珍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