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科
儿科的别称。古人认为婴幼儿语言不能通,病情不易测,言其小儿疾病诊断的困难,故名。《幼科释迷》即使能言,亦可以“不饥为饥,不渴为渴,不痒为痒,不疼为疼”以假乱真。因此,医生必须详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
儿科的别称。古人认为婴幼儿语言不能通,病情不易测,言其小儿疾病诊断的困难,故名。《幼科释迷》即使能言,亦可以“不饥为饥,不渴为渴,不痒为痒,不疼为疼”以假乱真。因此,医生必须详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
见《江苏药材志》。为鸭舌草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吐出酸水之症。多因宿食、湿痰、热郁、停饮等所致。常兼见气闷饱胀,暖气腐臭等。治宜和中消食化痰,用曲术丸、八味平胃散、干姜丸等方;若从热化,则宜栀连二陈汤、咽醋丸。有因肝
病证名。见《青囊真秘》卷一。即尘埃入目,见该条。
①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总称十二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详
书名。4卷。清·秦之桢撰。刊于1714年。秦氏以《伤寒论》中一些使读者难以明白处,得此书可以尽白,故以“大白”为书名。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兼有表里邪三种情况。书中以长沙地区作为南北的界
【介绍】:见刘瑾条。
为牙齿所在之处。《奇效良方》卷六十二:“外板则为牙,内床则为齿。”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山大颜之别名,详该条。
真阴不足,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机。症见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治宜滋阴降火。
见清·许廷哲《保产要旨》。即缺乳。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