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4卷。清·王梦祖撰于1799年。王氏以仲景学说为主,参考《内经》、《难经》、《伤寒论》多种注本以及有关方书、论著近百种汇辑而成。本书除论述伤寒传经、诊法、六经证治等内容外,主要介绍伤寒多种病证的
【介绍】:明代医家。盱江(今江西汝水)人。世医出身,承继家业,尤其善于诊脉。著有《诊脉指要》一书,已佚。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咳逆》。又称火呃。因胃火上逆,或痰火郁遏所致。《证治汇补·呃逆》:“火呃,呃声大响,乍发乍止,燥渴便难,脉数有力。”治宜和胃降火。可用安胃饮、小柴胡汤等方。热结便秘者,可用凉膈散
见《四川中药志》。为爵床之别名,详该条。
复苏心脏的急救推拿法。在血液循环骤停(心搏骤停、心室纤维颤动和心脏收缩乏力等)时,使病员仰卧在硬板床上,医生双手重迭,用掌根部有节奏地压迫前胸胸骨正中线下半段心前区,以维持心脏排血功能,使大脑等重要脏
书名。系《治痧要略》(清·欧阳调律撰)和《痧症旨微集》(作者不详)的合刊本。《治痧要略》系康熙年间欧阳氏在郭志邃《痧胀玉衡》一书的基础上提要汇辑而成。内容简明,偏重于方论。《痧症旨微集》,列述多种痧症
病名。又名鼻生红线。认为是因饮酒所致的一种怪病,故云祟。《疡医大全》卷十二:“鼻中生红线一条,长尺许,少动则痛欲死。”治疗以硼砂、冰片各一分,研为末,人乳调匀,轻点红线中间。
病名。因误食苦杏仁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见《千金要方》卷二十四。症见无发热或体温不足,昏迷,惊厥,呕吐,瞳孔散大,可迅速死亡。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文献有用蓝子汁、杏树皮解毒法,可参考。
病证名。因气虚所致的痰证。《症因脉治》卷二:“气虚痰,面黄肌瘦,六脉濡缓。”治宜健脾、益气、化痰。方用六君子汤等。参见痰证条。
出《素问·举痛论》。又称热则气泄。炅,即热之意。气泄,指阳气外泄。热则毛窍腠理疏松而多汗,阳气随汗散泄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