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女科指掌·调经门》。即经行先后无定期。详该条。
病证名。见《医林改错》。长期患病,气虚血亏而成惊搐。其症身热起伏,面颊潮红,形瘦肉脱,似搐非搐,有时昏迷少气。治宜健脾益气,养血镇惊,用可保立苏汤(方见小儿昏迷条)加减。
解剖学名称。会厌的别名。《喉科金钥》卷上说谛问答:“食下咽,两旁喉管有护,旋开旋,当食而言笑,则上气冲激,今人喷饭,故圣人食不语。”
见章太炎医论条。
见太乙神针条。
【介绍】:见皇甫谧条。
病名。出《中藏经》卷上。即瘿与瘤的合称。或单指瘿。参见瘿条。
病证名。指眩晕由气郁痰逆所致者。《东医宝鉴·外形篇》:“气晕,七情过伤,气郁生涎,痰涎迷塞心窍而眩晕,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宜玉液汤、补虚饮。”参见气郁眩晕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长春七之别名,详该条。
拔罐法的古代名。出《本草纲目拾遗》卷二。详火罐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