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

综合性医书。15卷(一作14卷)。金·张子和撰。撰年不详。张氏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善用汗、吐、下三法。书中详细介绍他用三法的学术见解和各科多种病症的临床实践,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和创见,并附较多治案。相传此书系张氏向麻知几常仲明等讲学内容,由麻氏等整理而成(或认为前3卷系张氏自撰)。全书论述病症分风、暑、火、热、湿、燥、寒、内伤、内积、外积共十形,较系统地反映了张氏汗、吐、下三法的理论和实践,对读者有所启发。但作者过于强调三法对各科临床的应用,甚至提出:“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的片面观点。建国后出版排印本。

猜你喜欢

  • 降剂

    用降抑的药物组成,具有降逆作用的方剂。如咳嗽气逆,痰多而稠,用苏子降气汤;气虚呃逆用旋覆代赭汤。

  • 转筋

    证名。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指肢体筋脉牵掣拘挛,痛如扭转。多由阴阳气血衰少,风冷外袭,或血分有热所致。常发于小腿肚,甚则牵连腹部拘急。《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虫病脉证并治》:“转筋之为病,

  • 医学六要

    丛书名。19卷。明·张三锡纂。成书于1585年。作者认为医学要旨有六个方面,即诊法、经络、病机、药性、治法、运气。遂采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历代医著有关内容分别予以汇编,内容

  • 调和五味

    食养法则。辛、甘、酸、咸、苦五味各有所利,能发挥各种不同作用,人体对五味的摄入应注意平衡,不得偏嗜。调和五味,实际上包括了人类膳食调配、烹饪调和两方面。在膳食调配上,要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

  • 少阴郄

    见阴郄条。

  • 提插补泻

    指针刺得气后,以针上下进退的快慢和用力的轻重来分别补泻的方法。《难经·七十八难》:“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意指插针为补,提针为泻。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提插补泻手法。以反复紧按慢提(

  • 葛茂林

    【介绍】:见葛林条。

  • 睊(juān 涓)目

    病证名。①目侧视貌。《证治准绳·杂病》指出,双目睛通亦名睊目。详目偏视条。②古义与涓通。《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风气客于睑眥之间,与血气津液相搏,使目眥痒而泪出,目眥恒湿,故谓之睊目。”

  • 温阳利湿

    治法之一。即化气利水。治疗阳气被水寒阻遏而小便不利的方法。如病人内停水湿,外有表寒,阳气受水寒阻遏,症见小便不利、头痛、微发热、心烦口渴、水入则吐、苔白腻、脉浮。用五苓散,取桂枝以温阳化气,四苓以行湿

  • 恶脉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五。由春冬之恶风入于脉络,以致血瘀而成。证见肢体赤脉隆起,如蚯蚓状。治宜活血化瘀,疏通脉络,内服五香汤加味;外敷丹参膏。类似血栓性静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