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菜

猜你喜欢

  • 肠红

    证名。见《鸡鸣录·后阴病》。指大便出血。可因湿毒瘀热留注大肠或脾阳不振,统摄失司所致。湿蒸热毒,多见下血鲜红;瘀热留注,多见血块紫殷。治宜清热化湿,和营消瘀,选用地榆散、芍药汤等方。脾失统摄,多见血出

  • 形气

    形,形体;气,脏腑组织的机能。正常情况下,形与气是相互协调的。任何一方出现偏盛偏虚,都是病态。参见形气相得、形气相失条。

  • 张文懿

    【介绍】:唐代医学家。撰有《本草括要诗》3卷、《藏府通元赋》1卷。

  • 伤寒分经

    书名。10卷。清·吴仪洛编订。书成于1766年。吴氏推崇喻嘉言《尚论篇》,将此书予以重订和补注。编者认为喻氏“将三百九十七法分隶于大纲之下,极得分经之妙”,因以“分经”为书名。书中将喻氏《医门法律》中

  • 纸纴子

    外治法之一。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又名纸撚子、纸捻、捻子。即用富于韧性而不易酥烂、吸水性较强的纸张(古用桑皮纸),搓成线状外粘或内裹去腐药,插入窦道或漏管中,以引流去腐,促其疮口愈合。

  • 百步蛇

    见《动物学大辞典》。为白花蛇之别名,详该条。

  • 血热盗汗

    证名。见《张氏医通·杂门》。指阴虚盗汗之偏于火旺血热者。《景岳全书·杂证谟》:“阴虚者,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也。”治宜清火补阴,用当归六黄汤。参见阴虚盗汗条。

  • 消肿健脾汤

    《医学传灯》卷下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车前子、泽泻、厚朴、薏苡仁、炮姜、附子、陈皮、山药。水煎服。治湿泻,腹中不痛,所泻皆水,或遍身发肿,日久肢冷脉细,元气大虚,及久泻脾虚发肿者。

  • 产后血气痛

    病证名。指产后余血未尽,瘀阻所致的腹痛身热等症状。《肖山竹林寺妇科》:“产后血气痛,此乃瘀血未尽,腹中作痛,遍身发热,宜除去瘀血,而热自退。法用当归红花散(红花、当归、牛膝、三棱、莪术、川芎、紫菀、苏

  • 山蛋

    见《山西中药志》。为光慈菇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