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名。见《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又名疰夏,一作注夏。《证治准绳·杂病》:“痿发于夏,俗名注夏。”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阴气不足,感受暑令湿热之气所致。症见倦怠、四肢不举、赢瘦、不能食等。治当清暑益气
《医醇賸义》卷二方。人参、半夏、陈皮各一钱,丹参三钱,茯神、柏子仁、当归、郁金各二钱,沉香四分(人乳磨冲)。水煎服。治心受燥凉,心烦而膈上喘满。
出《濒湖集简方》。即桐皮,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即眉心疔。见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苹之别名,详该条。
出《理虚元鉴》。指治疗虚劳病证,禁用燥烈、伐气、苦寒的药物。
出《汉英韵府》。为破布叶之别名,详该条。
出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即鹅口疮。见该条。
【介绍】:见倪朱谟条。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芋梗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