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中恶

中恶

①古病名。又称客忤卒忤。泛指感受秽毒或不正之气,突然厥逆不省人事的病证。出《肘后备急方》卷一。《证治要诀·中恶》:“中恶之证,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头旋晕倒,昏不知人。即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病。苏合香丸灌之,候稍苏,以调气散平胃散服,名调脉平胃散。”《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包括中恶候、中恶死候、尸厥候、卒死候、卒忤候、卒忤死候、鬼击候、卒魇死候、魇不寤候、自缢死候、溺死候、中热暍候、冒热困乏候、冻死候等。②指小儿的一类急性病证。《诸病源候论·中恶候》:“小儿中恶者……其状先无他病,卒然心腹刺痛,闷乱欲死是也。”③经外奇穴名。《肘后备急方》:“五尸者……灸乳后三寸十四壮,男左女右。不止,更加壮数,差。”《医宗金鉴》列作奇穴,名中恶。近代《中国针灸学》易名传尸。位于胸侧部,乳头外侧3寸处,约当第四肋间隙。主治疰忤,腹痛,胸肋痛,肋间神经痛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猜你喜欢

  • 顾世澄

    【生卒】:十八世纪【介绍】:清代医家。一名澄,字练江。安徽芜湖人。出身世医之家,迁居扬州,在扬州业医四十余年,闻名于当地,尤以长于疡科著称。曾汇集前代有关治方,并录其先祖宁华、父青岩家藏秘方,辑成《疡

  • 退热饮子

    《银海精微》卷下方。防风、黄芩、桔梗、茺蔚子各三两,大黄、玄参、细辛、五味子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食后服。治膜入水轮,日久失治伤瞳神者。

  • 经乍来乍少

    病名。指月经忽来而月经量甚少。秦景明《女科医宗大成》:“此因阴气乘阳,内寒血涩,以致经血乍来乍少。而在月后者,治用八物汤(四物汤加人参、白术、黄芪、红花、陈皮、甘草、丹皮)。”

  • 产后下物如缽

    病名。见清·陈笏庵《胎产秘书》。即产后阴下脱。详该条及子宫脱垂条。

  • 茹草编

    书名。4卷。明·周履靖撰。刊于1582年。本书是作者亲自在山野采集可食的野生植物,通过访问,绘图的实践所编成的一部野菜食谱。卷1~2共收野菜101种,均绘图并以诗赋的形式介绍其采集时间及食用法。卷3~

  • 妙圣丹

    《证治准绳·幼科》集二方。雄黄、蝎尾、朱砂、代赭石(煅,醋淬)、轻粉、麝香各二钱半,巴豆(去油)三个,杏仁(去皮尖,微炒)二钱。为细末,蒸枣肉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至五丸,木香煎汤化服。治小儿食痫,症

  • 千金要方

    见备急千金要方条。

  • 膀胱气痛

    病证名。见《幼科铁镜》。指脐周绞痛的疝气。详小肠气痛条。

  • 脑户

    ①头的后方,枕骨部位。《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胜……头项囟顶脑户中痈。”②经穴名。代号DU17。出《素问·刺禁论》。别名匝风、会额、合颅。属督脉。督脉、足太阳之会。位于头正中线,风府穴直上1.5

  • 廖文彬

    【介绍】:元代医生。将乐(今福建将乐)人。废寝忘食,日夜攻读医书,为人治病,每多奇效。由于乐于助人,人们称为仁医。先后被荐为太医、医官,均辞退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