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颏
颏的俗称。详颏条。
颏的俗称。详颏条。
病名。生于手指疔疮的总称。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而患指形态各异,病情亦有轻重之分。历代医家命名繁多,且很混杂,如蛇头疔、蛇眼疔、天蛇毒、天蛇头、水蛇头、水蛇头疔、蛇节疔、钉节天蛇、病蛇节、蛇腹疔、蛇背疔、蛀
病名。指卒然发作的咳嗽。见《肘后备急方》。多因外感风寒所致。《类证治裁·咳嗽》:“感风暴嗽、鼻流清涕,桂枝汤加葱豉;感寒暴嗽,肩背怯冷,华盖散;兼感风寒暴嗽,鼻塞声重,芎苏饮。”肾虚亦有暴嗽。《证治要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异物入目。指尘沙、谷壳、麦芒、飞虫、游丝或金属、玻璃、竹木之细碎屑等异物飞溅、碰撞入眼。按损伤的部位及程度不同,引起证候有轻重之别,常有沙涩刺痛,羞明流泪,白睛红赤,
证名。指肢体、筋脉弛缓无力。《灵枢·口问》:“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嚲,因其所在,补分肉间。”《类经·疾病类》:“嚲,释曰:下垂貌。”参手足嚲曳条。
肝气的一种作用。肝的功能正常时,如春天树木,充满生机,表现升发之象。但升发太过,则为肝阳上亢,反会出现头痛、眩晕等证候。
病证名。又名产泄。《丹溪心法》:“产后泄泻,此余血渗入大肠为泄,洞泄不禁,下青白黑色,用荆芥大者四、五穗,于盏内烧灰,不得犯油火,入麝香研汤调下。此药虽微,能治大病,方名的奇散。”《张氏医通》卷十一:
病证名。出《婴童百问》。即小儿阴囊肿痛。多属肝肾气虚,及坐卧寒湿之地,冷气凝滞,或啼叫怒气,闭击于下,结聚不散而成;亦有因肝经湿热下注阴器所致者。寒气凝滞的表现为阴囊清冷;湿热下注的表现为红肿痛甚。前
见《集验简易良方》卷一。即蟾酥丸第六方,见蟾酥丸条。
即《汉方医学指南》。详该条。
见《陆川本草》。为漆大姑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