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阴疟

三阴疟

病名。指疟疾发于三阴经者。①即三日疟,详见该条。②指疟发在处暑后,冬至前之三日疟。《类证治裁·阴疟》:“三阴疟多发在处暑后,冬至前,发愈晚者去亦迟,以气令收肃故也。其发时也不定,有前间一日,忽间二日发者,有前间二日,忽一日夜两发者,有连发二日,中间一日者,有间三日发不爽者,或不忌口,不节劳,伏邪旁溢界络,皆能致之。否则发期错乱,乃将愈之兆矣。”③指疟夜发者。《医宗金鉴·疟疾》:“疟在夜发,名曰三阴疟疾。初热宜用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四物汤方合剂,以杏仁桃仁增损汗之,汗解之后,余同前法。”④指疟作有定时者。《丹溪心法·疟》:“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也;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疟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医贯》卷六:“三阴疟者,惟太阴疟当用理中汤,必加肉桂,若少阴厥阴,非八味地黄不效。”《类证治裁》谓治三阴疟宜和营调卫兼疏邪,勿期速效用劫剂。参见疟疾条。

猜你喜欢

  • 证道秘书

    气功学丛书。清·济一子(傅金铨)编辑。本书汇集以内丹为主的气功学专著十种,其中傅氏自撰者有:《拓溪录》、《赤水吟》、《天仙正理读法点睛》、《道海津梁》、《丹经示读》;编集他人著作有:《外金丹》、《内金

  • 五癣

    五种癣疾的合称。出《疡科选粹》卷六。一湿癣,痒如虫行,搔之有汁出;二风癣,搔之则间有白屑;三顽癣,全肤不知痛痒;四牛癣,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五马癣,微痒,白点相连。

  • 茧子

    病名。即趼子。见该条。

  • 十二脏相使论

    见隋·全元起《内经训解》。即《灵兰秘典论》。详该条。

  • 积痛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因积而引起的腹痛。其疼痛的特点是腹中隐痛。有冷积、气积、食积和虫积之分。冷积、气积、食积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虫痛则乍作乍止,来去无定,又有呕吐清沫,以此为辨。治疗原则宜

  • 唇糜

    病证名。指口唇糜烂。详口糜条。

  • 养脑利肢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党参、生白芍药各12克,代赭石、牛膝、天花粉各18克,玄参15克,乳香、没药各9克,威灵仙3克,虫(大者)4枚,制马钱子末0.6克。前十味煎汤,送服马钱子末。治因脑部充血而致肢体

  • 滋血润肠丸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四方。当归、白芍药、生地黄、红花、桃仁、枳壳、大黄。为末和丸,韭汁冲服。治脾气亏败,血液俱耗,胃脘干枯,小便闭,大便如羊粪,隧道涩而成噎膈者。

  • 次小指

    即手第四指。又称小指次指。

  • 樟木皮

    见《生草药手册》。即樟树皮,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