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诗词古文>裴光庭生平

裴光庭生平介绍

裴光庭(678年-733年),字连城,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孙,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之子。裴光庭出身于河东裴氏中眷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常寺丞、郢州司马、司门郎中、兵部郎中等职,后因建议让突厥参与封禅,升任鸿胪少卿、兵部侍郎。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拜相,初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次年又升任侍中。他任相期间,提出“循资格”,以资历作为擢用官吏的标准,还建议向吐蕃传播中原典籍,后封正平县男。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时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师,谥号忠献。>>查看裴光庭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裴光庭虽然幼年丧父,但因母亲厍狄氏深受武则天的宠信,得以累迁至太常丞。唐睿宗年间,裴光庭因是梁王武三思的女婿,被贬为郢州司马。

累职升迁

  唐玄宗开元年间,裴光庭历任右率府中郎将、司门郎中、兵部郎中。他沉默寡言,不善交游,但工作严谨,受到时人的推崇。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到泰山封禅。中书令张说担心夷狄会趁机入侵,欲加强边防军备。裴光庭表示反对,认为有违封禅本意,会使封禅之举名不副实。他道:“夷狄之中,突厥实力最强,也有与我大唐修好之意。若遣使赴突厥,让其派人参加封禅之行,必会欣然从命。突厥若来,诸蕃君主必相继而来。到时我们就算偃旗息鼓,也能高枕无忧。”张说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改任他为鸿胪少卿。东封结束后,裴光庭升任兵部侍郎。

担任宰相

  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史大夫,后又改任黄门侍郎。当时,宇文融因善于敛财,被罢去宰相之职。唐玄宗鉴于朝廷财政困难,对宰相道:“如今国库用度不足,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裴光庭无言以对。他担心宇文融被起用,便行使御史大夫职权,弹劾宇文融交游朋党,并称其子贪赃受贿。宇文融最终被贬到平乐县(在今广西)。

  开元十八年(730年),裴光庭升任侍中,兼吏部尚书,并加弘文馆学士。他撰写《瑶山往则》、《维城前轨》各一卷,对玄宗加以讽谏。唐玄宗下诏褒奖,赐绢帛五百匹,并命皇太子李瑛在光顺门接见裴光庭。裴光庭还引荐李融、张琪、司马利宾等人入值弘文馆,打算按照左传的体制编写《续春秋经传》,并请玄宗撰经。但《续春秋经传》最终未能完成。

  开元十九年(731年),吐蕃遣使入朝,以金城公主的名义求取《诗经》、《春秋》、《礼记》。秘书正字于休烈上疏反对:“东平王刘宇是汉成帝的亲弟弟,他求取《史记》、《诸子》,成帝尚且不给,何况吐蕃是我大唐之仇敌。若授以经典,使其知用兵韬略,变得更加狡诈,会对中国不利。”唐玄宗与宰相商议,裴光庭道:“正因吐蕃愚昧顽固,方要赐以诗书,让他们受到教化。于休烈在书籍之中只看到权略变诈,却没有看到忠信礼义。”唐玄宗遂将典籍赏赐吐蕃。

病逝任上

  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命裴光庭与中书令萧嵩分统南衙左右厢兵。同年十一月,裴光庭随唐玄宗祭祀后土,加授光禄大夫,封正平县男。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时年五十八岁。唐玄宗废朝三日,追赠他为太师,命张九龄为他撰写神道碑文。太常博士孙琬建议给裴光庭定谥号为克(一作克平),但玄宗却赐谥忠献。

主要成就

  裴光庭任相期间,提出了新的用人制度,以资历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称为“循资格”。

  唐朝初年,吏部都以才能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有才能的破格提拔,没有才能的只能长期担任低职小吏,甚至有的人取得做官资格二十年之久也没有得到任何官职。裴光庭拜相后,进献《循资格》,提出选用各级官吏,以年资为擢用官吏的条件,不论有无才能,资历满后就可升官。

  《循资格》对于各种官职的任职年限和晋级方式都有严格规定,不得逾越,只要不犯错误,都会有升无降。这让因才能平庸而长期得不到升迁的官员欣喜不已,纷纷称其为“圣书”,但才俊之士却无不怨叹。裴光庭去世后,“循资格”被中书令萧嵩叫停,他所提拔的官吏也都被罢为外职。

轶事典故

  裴光庭担任宰相时,兼任吏部尚书,让门下主事阎麟之主掌选官事务。凡是阎麟之裁决的,裴光庭都会同意。时人都称“麟之口,光庭手”,意思是说阎麟之一开口说出意见,裴光庭就会下笔批准。

家庭成员

父亲:裴行俭,官至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累赠至太尉。

母亲:厍狄氏,曾拜御正(女官名),封华阳夫人,后进封晋国夫人。

妻子:武氏,武三思之女,曾与李林甫有私情。

儿子:裴稹,历任起居郎、祠部员外郎。

猜你喜欢

  • 赵整

    一名正。十六国时前秦略阳清水人,或云济阴人,字文业。仕苻坚,由著作郎累迁武威太守。坚有过,辄以诗谏。官至秘书侍郎。坚死,遁迹商洛山,专精经律以终。

  • 许仲琳

    许仲琳(约1560—约1630),亦作陈仲林,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明朝小说家。他生活在明代中后期。著有知名小说《封神演义》,因此而得名。

  • 朱惟贤

    朱惟贤,休宁(今属安徽)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特科进士(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六)。授涟水丞,权淮东安抚大使司佥厅(同上书卷八)。

  • 蔡凝

    蔡凝,字子居,济阳考城人。陈朝官员,历任宁远将军、尚书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位。改任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闷不得志,陈朝亡,入隋朝,半路上病亡,时年四十七岁。

  • 苏颋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 陈文述

    陈文述(1771~1843)初名文杰,字谱香,又字隽甫、云伯,英白,后改名文述,别号元龙、退庵、云伯,又号碧城外史、颐道居士、莲可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时举人,官昭文、全椒等知县。诗学吴梅村、钱牧斋,博雅绮丽,在京师与杨芳灿齐名,时称“杨陈”,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道堂集》等。

  •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 谢瞻

    (约387—约421)南朝朱陈郡阳夏人,字宣远。一曰名檐,字通远。善为文,辞采丰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俱有盛名。初为桓伟安西参军。宋时,为中书侍郎,以其弟谢晦权遇日重,惊骇惧祸,乃自请降黜,为豫章太守。遇疾卒。

  • 王俊彦

    王俊彦,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佐父。进士,仕至太平州学教授。事见《渭南文集》卷三四《尚书王公(佐)墓志铭》。

  • 曹之谦

    之谦,字益甫,云中应人。幼知力学,早擢巍科。既而与元好问同掾东曹,机务倥偬,商订文字,未尝少辍。北渡后,居平阳者三十馀年,与诸生讲学,一以伊洛为宗,众翕然从之,文风为之一变。所著古文杂诗仅三百首,曰《兑斋文集》。汲郡王恽序之曰:先生之作,其析理知言,择之精,语之详,浑涵经旨,深尚体之工;刊落陈言,及自得之趣。而又抑扬有法,丰约得所。可谓常而知变,醇而不杂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