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诗词古文>邵谒生平

邵谒生平介绍

邵谒唐(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广东韶州翁源人。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初前后在世。>>查看邵谒的诗词古文

生平

书堂石简介
  在粤北翁源县,有一个让翁源百姓引以为傲的唐代文化遗址——书堂石。书堂石筑于三华镇翁江河中心的一个小岛之上,形状极似一艘在激流中逆水而上的航船。岛上岩层重叠,山石嵯峨,书堂石室倚岩而筑,岩墙交错,浑然一体。现虽已残墙断壁,但其结构奇特,古朴天然,傲然屹立,尉为奇观,时常吸引过往游人驻足观望、拍照留影。书堂石之所以让翁源人引以为傲,不仅仅在于其历史的悠久、风景的秀丽,还在于它是翁源名人——晚唐诗人邵谒读书的地方。
  邵谒是晚唐时期现实主义诗派的客家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有诗十集,今不存。唯《全唐诗》存其一卷,共三十三篇。因其久居长安,诗名熠熠,世称“岭南五才子之一”。

个人出身
  邵谒出生贫贱,但自幼就有鸿鹄之志。他说:“丈夫之志不大,何以佐乾坤。报仇不用剑,辅目不用兵。”希望以自己的才学,为朝廷效力,实现“愿君似尧舜,能使天下平”的政治抱负。
  据清代《韶州府志》及清嘉庆版《翁源县志》记载:邵谒年青时,屈为县吏。一天。县令有私客到访,再三令邵铺床待客,邵认为县令有意作贱自己,决不应从,并说:“我是给你们铺床的吗?大丈夫怎能当你们的劳役呢?”县令听后怒发冲冠骂道:“下贱侍从如此大胆,绑出县衙去!”于是,左右差使便将邵谒拖出县衙。邵谒怒不可遏,一边拨刀割断头发挂在门上,一边发誓道:“学苟不成有如此发!”然后振臂离去。

勤学苦读
  邵谒离开县衙后,逆流而上,来到距县城十里路的罗江水(即今翁江河)中心——猪麻冲急滩石上筑造书堂。从此,邵不分昼夜,发愤攻读,发髻蓬乱也懒得梳理。乡亲笑他痴呆,他也不以为然,只是束发苦读不已。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后,他博通经史百家,长于乐府,尤其精通古音律。咸通八年(公元866年),他被举荐到京城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成了一名国子生。邵在京城期间,或勤学苦练,攻习学业;或聚友集士,吟诗作赋;或谈古论今,讥讽时弊,度过了一生中最畅快的时光。

为官刚正
  邵谒在国子监读书很久,和他相好的都是名士,但由于他刚正不阿,写诗作文多针砭时政,不得当政者重用。如其一首《论政》有“内政由腹肱,外政由诸侯;股肱政若行,诸侯政自修;一物不得所,蚁穴满山丘”等诗句;另一首《岁丰》则曰:“皇天降丰年,本忧贫士食,贫士无粮畴,安能得稼穑。工佣输富家,日落长太息。为供豪者粮,设尽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强者得。”正如明朝嘉靖间翰林学士黄佐所说,邵谒“作诗多刺时事”,“其言凌突而触刚”,敢于抨击统治者和剥削阶级,因此,苦读诗书,诗作“声华奕奕”,“竞不第甲科”。
  也不知过了多少个春秋,国子监助教温庭筠(晚唐著名诗人)十分赏识邵谒才学,对其屡不得志的遭遇颇为同情,便汇集邵诗作《岁丰》、《春日有感》、《寒女行》等数十篇,为之揄扬,以振公道,才使邵谒登上进士第。

人物影响
  温庭筠称其诗“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黄佐则赞邵谒曰:“五岭以南,当开元盛时,以诗文鸣者,独谒与曲江公(张九龄)巍然并存。”
  邵谒自咸通八年离开家乡后,一直未再归故里,然而家乡人一直怀念他。相传有一年乡里人降巫,巫公自称邵先辈回来了,念诗一首:“青山山下少年郎,失意当年别故乡。惆怅不堪回首处,隔溪遥见旧书堂。”
  从那以后,翁源百姓便把他当作神化了的先辈,在书堂石旁建造庙宇供奉。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翁源县知县朱景运特意将邵谒塑像移置堂前正座,并提一联曰:“青山半壁疑黑髻;明月中流尚读书。”
  邵谒的数十篇诗今犹在,虽然,在整个唐朝收进《全唐诗》的有近五万首诗,诗人多达二千多人,邵谒及其诗作只能算是满天星斗中一颗闪亮的星星。但是,从现仅存的诗作中可以看到,早在唐代,粤北偏僻客家山村里出了一位勇于正视现实,敢于抨击统治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人,是难能可贵的。
  如今,书堂石的古墙屋迹仍然存在。石山附近,青山对峙,草木丛生。翁江河流经书堂石山脚,一泻而下,数里之内犹可闻哗哗水声,宛如阵阵读书声,又似“日暮啼鹧鸪,芳草萋萋绿。缅想古贤迹,为鼓琴一曲”。

介绍

  少为县厅吏。有客仓猝至,令怒其不搘床迎待,逐去之。谒遂截髻挂县门上,发愤读书。隐居离县十余里之某湖,环室皆水。平居如里中未冠儿,鬅髺野服。遂工于诗。累应举,年三十,犹未得第。咸通七年,(公元866年)至京师,为国子生。时温庭筠为主试,颇悯寒苦,乃榜谒诗30首,广为誉扬。释褐后赴官,不知所终。谒著有诗集一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晚唐时期,邵谒在翁源县衙任小吏。一日,有客至,县令指使其铺床接待,邵谒不应,县令怒而斥之,邵谒不服,奋然拔刀截其发悬于县门,并发誓曰:“学苛不成有于发”,之后匆匆离去。邵后来到罗江水(即今翁江)河心小岛上隐居攻读,苦读三年,学业大进,于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赴长安入国子监,得诗人温庭筠赏识并力举,诗名大振,后登进士第。邵谒有诗32首选入《全唐诗》。温庭筠称其诗“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明代进士黄佐赞邵谒曰:“五岭以南,当开元盛时,以诗文鸣者,独谒与曲江公(张九龄)巍然并存。”后来为何邵谒默默无闻?想必是其诗多抨击时事,敢为被压迫者鸣不平,故不得当政者的赏识。如邵谒诗《岁丰》曰:“皇天降丰年,本忧贫士食,贫士无粮畴,安能得稼穑。工佣输富家,日落长太息。为供豪者粮,设尽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强者得。”另有《自叹》、《寒女行》等篇,都反映了他的疾世的思想。

猜你喜欢

  •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 陈宪章

    陈录,字宪章,以字行,号如隐居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传世作品有《万玉图》、《烟笼玉树图》、《梅花图》等。

  • 张谓

    张谓(生卒年不详),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生平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 徐君宝妻

    徐君宝妻是南宋末年岳州(今湖南岳阳)人,姓名亡佚,但以其留下的一首绝命词《满庭芳》而闻名于世。

  • 杜大中

    子庸、山堂居士,江苏苏州人擅长书法。

  • 朱泰修

    朱泰修,字镜芗,海盐人。道光丁未进士,官宝应知县。有《竹南精舍诗钞》。

  • 杨亿

    杨亿(974—1020)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 李道纯

    李道纯,湖南都梁(武冈)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精于内丹学。李道纯博学多才,他的内丹理论兼容并包,系统非常完整。其师王金蟾为道教丹功南宗白玉蟾之弟子。李道纯融合内丹道派南北二宗。其内丹理论以“守中”为要诀。故后人称其为内丹学中的中派。

  • 北宋·蔡京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东都事略》卷一〇一、《宋史》卷四七二有传。

  • 黄公绍

    黄公绍,宋元之际邵武(今属福建)人,字直翁。咸淳进士。入元不仕,隐居樵溪。著《古今韵会》、以《说文》为本,参考宋元以前字书、韵书,集字书训诂之大成,原书已佚,其同时人熊忠所编《古今韵会举要》中,略能见其大概。另有《在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