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诗词古文>高蟾生平

高蟾生平介绍

(约公元八八一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河朔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中和初前后在世。家贫,工诗,气势雄伟。性倜傥,然尚气节,虽人与千金,非义勿取。十年场屋,未得一第,自伤运蹇,有“颜色如花命如叶”句。与郎中郑谷为友,酬赠称高先辈。乾符三年,(公元八七六年)以高侍郎之力荐,始登进士。乾宁中,(公元八九六年左右)官至御史中丞。蟾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查看高蟾的诗词古文

野史逸闻

  唐时,高蟾的诗,思路虽然清新,但在形式上追求奇险,寓意疏淡,内涵寡薄,是诗坛上的罪人。诗人薛能曾对人说过,我若是见到高蟾,一定赏他几个耳光子。然而高蟾的《落第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诗中所表现出的安于本分,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不卑不亢的精神,得到了一些公卿的赞许。先是胡曾有诗:

  翰苑何曾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
  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

  罗隐也多有指责,一些子弟也很忌恨他。然而高蟾却独独考中。前辈李贺的诗,想象奇特,有人曾说他的诗没有一定的章法。杜牧说过,长吉(李贺的字)若是按一定形式去写诗,那么一般的奴仆也能成为诗人了。这样的认识和大家的评论是差不多的。

铁事典故

  在以科举取士的唐王朝,进士一科尤其被世人看重,因而考中者所受的待遇也无疑是最为优渥的;诚然,这其中难免也会有一些人为的“猫腻”。尤其到了晚唐时期,科举场上那徇私舞弊的弊端日益显露,这在诗歌中便有着大量的反映。入选《千家诗》里的高蟾七绝诗《上高侍郎》,①则是其中颇为著名的一首。

  出身于河朔间贫寒家庭的高蟾,天资聪颖,性情倜傥,讲究为人的气节;当时有人无缘无故地想拿千金来资助他,但他断然予以拒绝,说他即便是饿死也不会接受对方这不明不白的礼物。因此,他这光明磊落的行为,自然引得了一些人的敬重。他跟著名诗人郑谷郎中结为好友,而且郑在酬赠诗里都是一再称他为高先辈的,尽管高蟾在参加进士考试的路途上却一再受挫。由于心中多年来不得意的情感郁积,那年在省试后,高蟾遂爬上考院墙壁并挥笔题写了一首诗,用以抒发他这久久难平的愤懑之情:

  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
  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

  虽然高蟾这首颇带怨愤和瞻望的诗起到了一定作用,以致人们也大多认为这次考试确是有些不公,然而,结果却仍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也就是说,高蟾仍然只是失意而归。这样一来,他也只能有想像京城长安曲江边会宴时观者如云、中举者极为荣耀的场景的份儿了;为此,心里有着无限酸楚和怨愤的高蟾,当下遂向高侍郎赋赠了一首诗道: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得第者平步青云,自己则由于不公平合理的竞争而落选;想像着那很为喧哗热闹的宴会,而他自己则无疑就更为落寞了。但即便如此,他也决不胁肩谄笑以取媚于当权者,使自己获取某些世俗方面的利益。他这不亢不卑的诗作,既有对时局的控诉,更有对自身才具的自信,尽管他在诗里也显得不无孤高。高侍郎在仔细研读了它后,就颇为同情他的遭遇。至于高蟾另有诗中所说的“颜色如花命如叶”云云,当然也是他那悲愤心情的微妙反映罢了。

  一再欣赏着眼前这首好诗,高侍郎觉得这士人高蟾委实是很有水平的,就真正想帮助他了;于是高侍郎向一干王公大臣极力举荐高蟾的出众才华。第二年,也就是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适值李昭知贡举,由于高侍郎的大力推荐,经过了十年磨难之后的高蟾终于顺利地考取了进士。在昭宗年间(896年前后),高蟾还做到了御史中丞这较高的官职。

  按:① 关于此诗题,《全唐诗》作《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高侍郎,《千家诗》注称为高骈,可从,故本文即以此行文。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则从《唐才子传》作“马侍郎”,恐不确。

生平

  唐代诗人。河朔(山西河北北部)人。生卒年不详。本为寒士, “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亦不受。”(《唐才子传》)累举不第,历时10年,曾怨而作诗道:“曾和秋雨驱愁入,却向春风领恨回。”(《下第出春明门》)又曾题诗省墙间:“阳春发处无恨蒂,凭仗东风分外(一作‘次第’)吹”(《春》之一)。唐僖宗乾符三年(876)中进士。唐昭宗乾宁年间,官至御史中丞。与郑谷、贯休友善,郑谷有《高蟾先辈以诗笔相示抒成寄酬》诗,贯休有《避地寄高蟾》诗。高蟾工五、七言律绝,多写感事愤世、嗟老伤怀的悲慨,较好的有《金陵望晚》、《晚思》、《途中除夕》等。其压卷之作是揭露抨击晚唐科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诗全用比体,寄兴深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高蟾诗》1卷。 《全唐诗》卷668亦将其诗编为1卷。

  高蟾的诗在《全唐诗》中仅保存36首,但很有特点。总起来看,主观抒情的多,客观记事的少,但都浸透着个人的凄楚和时代的悲哀。高蟾的诗大多是律诗、绝句,尤以五绝和七绝为多,这和曹邺、刘驾、邵谒等以五言古诗为主者不同,又是一种创作倾向。高蟾的诗风与李白相似,清通不尚雕饰,以表情达意为主,有些地方,宁肯不合律,也不以声害义。高蟾的诗中往往用叠字,与其他字词搭配,构成美好的诗句,这是他诗歌的独特之处。

猜你喜欢

  • 袁臂

    袁臂,字帝肱,号元子。东莞人。明熹宗天启四年(一六二四)武举人。事见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一九。

  • 张道洽

    张道洽(1202~1268)字泽民,号实斋,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理宗端平二年(1235)进士。曾从真德秀学。历广州司理参军,景定间为池州佥判,改襄阳府推官。五年卒,年六十四。生平作咏梅诗三百余首。

  • 郑东

    温州平阳人,字季明,号杲斋。幼嗜书,明《春秋》。尝应科举,不合主司,即弃去,致力为古文。欧阳玄奇其才,欲荐之,会疾卒。弟郑采亦有文名。有《郑氏联璧集》。

  • 张维屏

    张维屏(1780-1859年),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因厌倦官场黑暗,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辞官归里,隐居“听松园”,闭户著述。

  • 姚燧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元朝文学家。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

  • 汤炳龙

    汤炳龙(1241-1323),元诗人、学者。字子文,自号北村老民。其先山阳(今淮安)富家,家破后流寓京口(今镇江)。辟庆元市舶提举。学问该博,善谈论。于《四书》、《五经》皆有传注,尤深于《易》。著有《北村诗集》。年八十余卒。

  • 宋应星

    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汉族江右民系,奉新(今属江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

  • 高彪

    (?—184)东汉吴郡无锡人,字义方。少游太学,有雅才而讷于言。灵帝时举孝廉,除郎中,校书东观,数奏赋、颂讽谏。迁外黄令,有德政,卒于官。

  • 郑重

    徽州府歙县人,字千里。寓居金陵。善画佛像,亦画山水小景,仿宋元名家,体韵精妍。

  • 荀况

    荀况即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