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诗词古文>江淹生平

江淹生平介绍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查看江淹的诗词古文

成语典故

梦笔生花
  江淹在被权贵贬黜到浦城当县令时,相传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当时人称为“梦笔生花”。

江郎才尽
  中年以后,江淹官运亨通,官运的高峰却造就了他创作上的低潮,富贵安逸的环境,使他才思减退,到齐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据《诗品》,传说他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个人,自称是郭璞(晋代文学家),他对江淹说道:“我有一支五色彩笔留在你处已多年,请归还给我吧!”江淹从怀中取出,还给了那人。其后他写的文章就日见失色。时人谓之才尽,于是便有“江郎才尽”一说。《南史》中除了记载以上故事外,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索锦”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

文通残锦
  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典出《南史·江淹传》。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传说他晚年梦见晋张协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大怒说:“那得割截都尽。”江淹的文才从此大不如前。

仕宦轶事

  宋顺帝升明初年,萧道成(后为齐高帝)辅政时,荆州刺史沈攸之忠于宋,举兵反对萧道成。萧道成询问江淹,江淹向他陈说萧道成必胜而沈攸之必败的五条原因。第二年沈攸之果然战败自杀身亡,江淹也因此而甚得齐高帝赏识。齐东昏侯永元年间,崔慧景造反,率叛军围困京城建康,城内士族官僚纷纷投身于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往。崔慧景很快兵败,众皆服江淹有远见。后来萧衍带兵至新林(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士族官僚对他并没有看好,人人安之若素,而江淹却脱去官服,投奔萧衍。后萧衍称帝,江淹得到重用。

  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多失德”,刘景素又偏听偏信左右之言,政局岌岌可危。江淹从容直谏,刘景素怒而不纳,江淹赠诗十五首以讽谏。江淹任御史中丞时,弹劾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仲远。也曾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有脏物宝货成千上万,并拘捕了他们,交朝廷治罪。其他被检劾论治的违法官员更是不胜枚举。齐明帝曾当面称赞江淹:“从宋代以来,不曾有严明的御史中丞,君今天可说近代独一无二了。”

文学贡献

  江淹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达到了一个高峰。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可说是南朝辞赋的佳作。

  江淹又是南朝骈文大家,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最为知名的当数他在狱中写给建平王刘景素的《诣建平王书》,文章辞气激扬,不卑不亢,真情实感流注于字里行间。刘景素看了江淹的这篇上书后,深受感动,立即释放了他。另外,江淹的《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均为当时名篇。 江淹的诗作成就虽不及他的辞赋和骈文,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其特点是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尤为突出。善于拟古是江淹诗歌方面的突出特色,面貌酷似,几可乱真。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就说江淹“善于摹拟”。江淹努力学习古人的作品,确使他摆脱了一些绮丽之风,写出了不少在流丽中带有峭拔苍劲之气的诗篇。在江淹诗歌中,有一部分为乐府歌辞。江淹的乐府歌辞在南朝中虽不能技压群雄,也算得是上乘之作。

人物生平

  公元444年,江淹出生于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故里位于今民权县程庄镇。祖父江耽。父亲江康之,南沙令,雅有才思。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二十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江淹的许多代表作品都写于被贬期间。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淹每从容谏曰:“流言纳祸,二叔所以同亡;抵局衔怨,七国于焉俱毙。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景素不纳。及镇京口,淹又为镇军参军事,领南东海郡丞。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

  会南东海太守陆澄丁艰,淹自谓郡丞应行郡事,景素用司马柳世隆。淹固求之,景素大怒,言于选部,黜为建安吴兴令。淹在县三年。升明初,齐帝辅政,闻其才,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俄而荆州刺史沈攸之作乱,高帝谓淹曰:“天下纷纷若是,君谓何如?”淹对曰:“昔项强而刘弱,袁众而曹寡,羽号令诸侯,卒受一剑之辱,绍跨蹑四州,终为奔北之虏。此谓‘在德不在鼎’。公何疑哉?”帝曰:“闻此言者多矣,试为虑之。”淹曰:“公雄武有奇略,一胜也;宽容而仁恕,二胜也;贤能毕力,三胜也;民望所归,四胜也;奉天子而伐叛逆,五胜也。彼志锐而器小,一败也;有威而无恩,二败也;士卒解体,三败也;搢绅不怀,四败也;悬兵数千里,而无同恶相济,五败也。故虽豺狼十万,而终为我获焉。”帝笑曰:“君谈过矣。”是时军书表记,皆使淹具草。相国建,补记室参军事。建元初,又为骠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参掌诏册,并典国史。寻迁中书侍郎。永明初,迁骁骑将军,掌国史。出为建武将军、庐陵内史。视事三年,还为骁骑将军,兼尚书左丞,寻复以本官领国子博士。少帝初,以本官兼御史中丞。

  宋顺帝升明初年,萧道成(后为齐高帝)辅政时,荆州刺史沈攸之忠于宋,举兵反对萧道成。萧道成询问江淹,江淹向他陈说萧道成必胜而沈攸之必败的五条原因。第二年沈攸之果然战败自杀身亡,江淹也因此而甚得齐高帝赏识。齐东昏侯永元年间,崔慧景造反,率叛军围困京城建康,城内士族官僚纷纷投身于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往。崔慧景很快兵败,众皆服江淹有远见。后来萧衍带兵至新林(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士族官僚对他并没有看好,人人安之若素,而江淹却脱去官服,投奔萧衍。后萧衍称帝,江淹得到重用。

  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多失德”,刘景素又偏听偏信左右之言,政局岌岌可危。江淹从容直谏,刘景素怒而不纳,江淹赠诗十五首以讽谏。江淹任御史中丞时,弹劾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仲远。也曾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有脏物宝货成千上万,并拘捕了他们,交朝廷治罪。其他被检劾论治的违法官员更是不胜枚举。齐明帝曾当面称赞江淹:“从宋代以来,不曾有严明的御史中丞,君今天可说近代独一无二了。”

  萧道成代宋自立,江淹被任为骠骑豫章王记萧嶷室带东武令,迁中书侍郎,齐武帝永明间,任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国子博士诸职。少帝萧昭业即位,江淹任御史中丞。明帝萧鸾时,又任宣城太守、秘书监诸职。

  梁武帝萧衍代齐后,江淹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梁天监四年(505年),江淹去世,时年六十二。葬在故里江集村东北约六公里处(今民权县李堂乡岳庄村西),梁武帝为他素服举哀,谥曰宪伯。 《梁书》、《南史》有传。

文学作品

江淹的作品,据《自序传》说有十卷,这是江淹在齐代时的记录。 据《梁书·江淹传》的记载,“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可知他后来又有新的作品,自己辑录为前后两集。《隋书·经籍志》记载:“《江淹集》九卷,《江淹后集》十卷。”《旧唐书》记载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后集》十卷”。唐朝之后,大多记载为十卷。明人胡之骥著有《江文通集汇注》。据《梁书》本传,他还著有《齐史·十志》,今佚。

猜你喜欢

  • 修睦

    (?—918)唐末五代初僧,号楚湘。唐昭宗光化间,任庐山僧正。与贯休、齐己、虚中、处默等为诗友。五代初,应吴国征辟赴金陵。后死于朱瑾之难。修睦以诗名,尤长于近体,多咏僧居生活。有《东林集》,已佚。

  • 朱谏

    (1462—1541)浙江乐清人,字君佐。弘治九年进士,官至吉安知府。著有《雁山志》。

  • 虚中

    唐僧。宜春人。少脱俗从佛,而读书吟咏不辍。居玉笥山二十载,游潇湘,与齐己、尚颜、顾栖蟾为诗友。后住湘西栗成寺,与马希振情好甚笃。又时时贻诗司空图,图亦推重之。有《碧云集》。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张起岩

    (1285—1353)济南人,字梦臣,号华峰。博学能文,尤工篆隶。初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一度摄县事,听断明允。仁宗延祐二年进士第一,除同知登州事。改集贤修撰,历国子监丞、监察御史。丞相倒刺沙诬陷御史台臣,力争于泰定帝前,事乃得释。历侍御史、燕南廉访使,搏击豪强,不少容贷。顺帝时诏修辽、金、宋三史,入翰林为承旨,充总裁官。以熟于金代掌故及宋儒道学原委,于史稿多所改正。史成致仕。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

  • 徐坚

    徐坚(660年-729年),字元固,浙江长兴人。以文行于世,唐玄宗朝重臣。少举进士,累授太学。初官为参军,多次升迁,深得玄宗信任,奉敕修撰《则天实录》、《初学记》等书籍。历官至太子左庶子、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崇文馆学士、集贤院学士。与刘知几等同修《三教珠英》、《则天实录》。卒,赠太子少保,谥曰文。著有《大隐传》、辑有《初学记》传于世。坚与父齐聃俱以词学著闻。坚长姑徐惠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并有文藻。议者以为“方之汉世班氏”。

  • 帅机

    帅机(1537-1595),字惟审,号谦斋。江西临川唱凯人。明后期诗人。与汤显祖、邱兆麟、祝徽齐名,被誉为明代临川前四大才子。与邱兆麟、祝徽并称为临川“三大名士”。主要著作有《南北二京赋》、《阳秋馆集》40卷(现存23卷)。其诗题材多样,意境深远,语句清丽,别有韵致。事见《(同治)临川县志》、《江西通志》、《四库全书》、汤显祖《阳秋馆诗赋选序》、《送帅机》(《汤显祖诗文集》)、《江西诗征》。帅机两子俱有文才,被汤显祖誉为“帅氏二从”。著有《微尘集》行世。

  • 陈良翰

    (1108-1172),字邦彦又字士楚,号塘南。浙江台州临海人,南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历任会稽主簿、慈溪知县、瑞安知县、衢州教授、检法官、监察御史、右正言、左司谏,建宁知府、福建转运副使、提点江东刑狱、提点浙西刑狱,兵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太子詹事兼侍讲等。与福建莆田人平江令黄彻磋商诗赋,相知甚善,荣禄大夫、副都统黄府之岳父也。所著有《塘南陈侍讲文集》二十卷、《东海塘南诗话》五卷。卒赠大中大夫,光宗即位后赐谥号为“献肃”,寿六十有五。入祀乡贤祠。有极介绍其的文献《宋史·陈良翰传》。

  • 陈端

    元汴梁路原武人,字正卿。由掾吏累迁工部员外郎,擢左司都事,得成宗器重。迁户部郎中,出为大名路治中,有能名。延祐间累擢至中书参知政事。泰定二年以同知参政院事引疾归。

  • 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即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