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诗词古文>毌丘俭生平

毌丘俭生平介绍

毌丘俭(GuànqiūJiǎn,?-255年),字仲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继承父毌丘兴爵位高阳乡侯,任平原侯文学。魏明帝即位后,上疏劝魏明帝停止加建皇宫的工程,升为荆州刺史。253年击退吴国诸葛恪的大举进犯,战功累累。司马师废帝,毌丘俭感昔日魏明帝之恩,为曹魏政权做拼死一搏,于正元二年(255年)发动兵变,即后人所谓“淮南三叛”之一,惜准备不足,兵败身亡。>>查看毌丘俭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上书劝谏

  毌丘俭继承父亲毌丘兴(曾任武威太守)的爵位高阳乡侯,任平原侯文学。

  黄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先后任尚书郎及羽林监,因为曾在东宫办事,得到曹叡亲待。后出任洛阳典农,当时时魏明帝大兴土木,毌丘俭上疏说:“依愚臣之见,天下应最先消灭的是吴、蜀二贼,最应办理的事是丰衣足食。如果二贼不被消灭,老百姓饥寒交迫,即使宫室再美,还是没有益处的。”因而迁为荆州刺史。

  跨海东征

  青龙三年(235年),毌丘俭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

  青龙四年(236年),率兵讨伐自称燕王的公孙渊,但被公孙渊击败。景初元年(237年),联合司马懿再度进攻公孙渊,经过一年苦战,最终平定辽东。毌丘俭因功封安邑侯。

  正始五年(244年),毌丘俭带步骑兵万人出玄菟讨伐高句丽,先后在沸流水、梁口两度大败高句丽东川王,将号称有二万人的高句丽军诛灭一万八千余人,东川王偕同妻子及千余骑逃窜往东沃沮(又称南沃沮),守坚固的丸都城。毌丘俭围城后,见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偷袭的战法,选派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带着兵器长绳,偷偷地顺着山崖爬上去,先杀死上面的守兵,“束马悬车”,攻破了丸都山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屠丸都”,但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正始六年(245年),毌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注:今朝鲜咸北会宁)。随后,毌丘俭自在丸都一带坐镇,毌丘俭又派玄菟太守王颀追击到沃沮,另一路由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于高句丽的不耐等濊貊种落。王颀的军队追至竹岭,再度大破东川王余部。随后,魏军杀至沃沮境内,将协助高句丽的邑落一并攻破,斩杀三千余人。东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内,魏军进一步追讨。但高句丽王终于在部下的忠诚保卫下击杀一小队魏军而得以隐匿。王颀军主力则进一步向东北行,一直抵达北沃沮与肃慎的边境地带。而刘茂、弓遵也成功击溃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举邑降,将东汉初废弃的临屯郡故地再次纳入版图。整个征剿行动至正始六年(245年)年初基本结束,最终毌丘俭等刻石纪功并于正始六年(245年)五月回师凯旋。(注:1906年毌丘俭刻石记功碑在吉林集安市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不久,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注:据《三国史记》载,高句丽以诈降计刺杀王颀,打败魏追兵。此事不见于中国史籍,应为其吹嘘之语。)魏军两次征讨,每次均俘获高句丽人口数千,将他们迁入内地。

  毌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濊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击退吴军

  后来迁任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嘉平四年(252年),与镇东将军诸葛诞的防区互换,并任毌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次年与扬州刺史文钦、司马孚击退围攻合肥新城的东吴太傅诸葛恪。

  报恩起兵

  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之变后,与曹爽关系密切的文钦,见曹爽被司马懿所诛,已经非常畏惧,后想用敌兵首级换赏赐又屡被司马师拒绝,心怀怨念,毌丘俭以礼厚待文钦,文钦亦感念毌丘俭的恩德,两人交好。

  嘉平六年(254年)三月,夏侯玄、李丰等重臣密谋取代权臣司马师元辅的地位,事情败露,司马师诛杀夏侯玄等人全族。同年九月,皇帝曹芳欲利用司马昭因伐蜀被召见的时候,夺取司马昭所指挥的部队攻击大将军司马师,事情败露。司马师再次发动政变,废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毌丘俭与夏侯玄、李丰平素友好,二人被害令毌丘俭不安,同时亦感昔日魏明帝之恩,想为曹魏政权做拼死一搏。毌丘俭之子毌丘甸亦鼓励父亲反抗司马师,于是在正元二年(255年)正月,毌丘俭、文钦谎称得到了郭太后的手诏,毌丘俭与文钦于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他们将在淮南屯驻的大小将领都召集到寿春城内(安徽寿县),在城西筑坛,歃血为盟,留下老弱的驻守寿春,其余的5、6万人向西北进到项城附近(河南项城),毌丘俭构筑工事,文钦率领机动部队在外围。同时,向天下发出公告,揭露司马师的罪恶并将毌丘宗等四子送入东吴为质以求外援(此为淮南三叛中的第二次)。

  司马师于是亲征毌丘俭,又派诸葛诞、胡遵、王基等到附近驻守,同时命令各路大军不可与毌丘俭交战。毌丘俭、文钦不能进攻,退军又怕寿春被袭击。但是淮南将士的家属都在北方,于是士气低落,越来越多士兵投降,只有淮南新加入的农民仍然效忠。司马师调遣兖州刺史邓艾调泰山诸军一万多人至乐嘉,并要求他示弱以引诱毌丘俭,而司马师帅大军从汝阳潜兵与邓艾会合。文钦不察,率军攻打邓艾而中了司马师设下的诱敌之计,被魏军击破败走。毌丘俭听到文钦战败的消息后慌忙弃城,乘夜逃遁。走至慎县,左右侍从各自逃命,毌丘俭和幼弟毌丘秀和孙毌丘重藏匿在草丛中。平民张属射杀毌丘俭,因而被封侯,毌丘俭枭首送入洛阳。毌丘秀、毌丘重和文钦都逃入东吴。其余均降。毌丘俭事后被诛灭三族。

  后来西晋灭吴,其在东吴的子孙得以重返中原,在晋朝任官。毌丘俭之孙毌丘奥,仕晋为巴东监军。

猜你喜欢

  • 陈克

    陈克(1081—1137)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临海(今属浙江)人。

  • 方大琮

    方大琮(1183-1247),字德润,号铁庵,莆田县(今福建莆田)人。历任南剑州学教授、江西转运司参议官,将乐、永福知县,太府寺丞、右正言、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直舍人院、建宁知府、福建路转运判官。官终广东经略使,卒谥忠惠。

  • 杨元正

    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官翰林检讨。善行草书,其隶法师蔡邕,为昌所重。《续弘简录》.

  •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 王秀之

    (442~494)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伯奋。王裕孙。仕宋为太子舍人。吏部尚书褚渊欲与结婚姻,不肯。迁桂阳王刘休范司空从事中郎,知休范将反,辞疾不就。出为晋平太守。入齐,初为豫章王骠骑长史。齐武帝即位,官至辅国将军、吴兴太守。到郡修治旧山,移置辎重,以为隐业所在。秀之若其祖父敬弘、父瓒之皆不事权贵,时人称之。卒谥简。

  • 周朴

    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

  • 赵仁奖

    生卒年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善歌《黄獐》,与宦官有交。中宗景龙中,负薪上京,称言助国家调鼎,遂拜监察御史。睿宗时,出授上蔡丞。后又入京干谒,姚崇轻之曰“黄獐汉”,授悉唐尉。事迹散见《太平广记》卷二五九、《唐诗纪事》卷一五。《全唐诗》存诗1首。

  • 孟宗献

    开封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世宗大定三年,乡、府、省、御,四试皆第一,时称孟四元。授供奉翰林,改曹王府文学,兼记室参军。工词。迁同知单州军事。丁母忧,哀毁卒。

  • 武三思

    武三思(649年—707年),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武周宰相,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孙,女皇武则天的侄子。官右卫将军累进至兵部、礼部尚书,并监修国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大封武氏宗族为王。武三思为梁王,赐实封一千户。神龙三年(707年),谋废太子李重俊,却在重俊之变时被李重俊所杀,唐中宗李显追赠他为太尉,谥曰宣,唐睿宗李旦废其谥号并开棺戮尸,毁其墓。

  • 郑梁

    (1637—1713)浙江慈溪人,字禹梅,号寒村。康熙二十七年进士,累官广东高州知府。黄宗羲弟子。工诗文,尝作《晓行》诗,人呼为“郑晓行”。家富藏书,与天一阁相埒。兼善画。晚年右体不遂,以左手作书画,人视为仙吏。有《寒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