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翃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 自在
(741—821)唐僧。湖州吴兴人,俗姓李。早岁投径山出家。受戒后,乃往诸方参学,终嗣马祖道一。好隐栖山谷,常住伏牛山,世称伏牛和尚。曾至龙门、王屋、嵩山寻访古迹,与丹霞天然为莫逆交。作《三伤歌》,劝诫世人,宣扬禅旨,盛传当世。后卒于随州开元寺。
- 邵拙
五代宋初宣城人。孤峭不挠,博通经史。嗜酒,偶沉酗过度,遂戒饮。自南唐入宋,就应制科,未试而卒。有《庐岳集》。
- 马援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逝世。死后遭人构陷,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获得平反,追谥“忠成”。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被加封为忠显佑顺王,位列武庙七十二将。清圣祖时从祀历代帝王庙。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 周之瑛
周之瑛,号研芬,嘉善人,同县举人、江苏知县丁廷鸾继室。有《薇云室诗》。
- 桓温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
- 商挺
商挺(1209—1288)元散曲家。字孟卿,一作梦卿,号左山老人。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年二十四,北走与元好问、杨矣游。东平严忠济辟为经历,出判曹州。蒙古宪宗三年(1253)入侍忽必烈于潜邪,遣为京兆宣抚司郎中,就迁副使。至元元年(1264)入京拜参知政事。六年同签枢密院事,八年升副使。九年出为安西王相。十六年生事罢。二十年复枢密副使,以疾免。卒后赠太师鲁国公,溢文定。有诗千余篇,惜多散佚。《元诗选》癸集存其诗四首。《全元散曲》从《阳春白雪》辑其小令十九首,多写恋情及四季风景。
- 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是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 蔡希周
蔡希周(688年—747年4月15日),字良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唐代诗人。蔡氏原籍陈留济阳人。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蔡邕,六世祖南朝陈侍中蔡景历,五世伯祖隋蜀王府记室蔡君知,从叔父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蔡有邻,兄缑氏主簿蔡希逸,弟洛阳尉蔡希寂都是著名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