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喇勒岱
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译作 “阿儿剌歹”。
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译作 “阿儿剌歹”。
读音:xīn【源】 侁 ,商世侯国,见《字汇补》。当以国为氏,与莘不同,见《路史》(80)。亦见《吕览》(63,80)。历史上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 其注云: “与 ‘莘’ 通。《吕览·本
读音:Tāichǔlè【综】 清满洲人姓。台褚勒额森特,清满洲正白旗人,乾隆中从征缅甸及金川,功甚伟。后官至参赞大臣(61,72)。亦作〔台褚勒〕(259)。《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中国人
读音:Hóng弘姓源于祖上名字。春秋时卫国大夫弘演,为国君所器重,其后世子孙遂以弘字为姓。弘姓早期活动于河南。弘姓历史人物有唐代高僧弘忍,禅宗五祖,其弟子慧能、神秀,分创南、北二宗,为禅门南北
读音:Lèzhě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Fǒu【源】 乡名,在右扶风(故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户县、咸阳、旬邑以西地区),见《集韵》(80)。当以地为氏。然《万姓统谱》(15,21)、《古今姓氏辩证》(7)均云:剻伯綮之后,国在虞芮之间
读音:Zǐxī【源】 ①系自姬姓,郑穆公之孙驷氏之子曰驷黑,字子皙,别以字为氏(7,12,17,21,60)。②系自姓,春秋时楚共王之子公子黑,字子皙,乾溪之难,子干为
读音:pó yǎn【源】 代北姓,见傅馀頠《复姓录》(7,60)。亦见《姓苑》(6)。【人】 婆衍崙,南北朝时南凉尚书左丞(7)。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引《复姓录》 收载,未详其
读音:Xièyīdé现行维吾尔族姓氏。今北京有此姓。今全国政协副主席包尔汉,即姓此氏。未详其他。
读音:ní【音】 儿氏有而、尼二音,而分两姓,见《续文献通考》(63)。参见儿(Ní)姓。【源】 北魏时贺儿氏后改为儿氏,见《魏书·官氏志》(17,60,70,242)。【望】 河南(17,60,41
读音:Pán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浙江之嵊县、山西之交口有分布。汉族姓氏。嵊县公安局提供; 《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亦收载,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