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Shí

石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之后。二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鲜卑族乌石兰氏改为单姓石,十六国时有张姓、冉姓改为石姓。

石姓最早发源于春秋时卫国(今河南北部),后迁徙至山东。秦汉以前,石姓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少部分人徙居江南。汉时,石姓人家已播迁至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及河南北部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姓人家昌盛为渤海、平原两大郡望。唐初,有石姓人进入福建。宋元后石姓已遍及江南大部。明初,石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如今,石姓分布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为多。

石姓历史人物有石涛,清代著名的画家,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且能熔铸千古,独出手眼。其画意境新奇,秀拙相生。为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为“清初四僧”之一。石达开,清末太平天国杰出的军事将领。“天京事变”后,回京辅佐天王洪秀全,因不被信任,负气出走,带领20万精锐部队转战数省。后兵败大渡河,被清军诱杀。

石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八十八位。


【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卫靖伯之孙石腊,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石腊之孙骀仲,以祖父字为氏(6,9,12,15,17)。 ②春秋时宋公子段,字子石,其后以字为氏(12,17,21)。 ③春秋时郑公子丰之子,公孙段,字子石,其后以字为氏(17)。 ④春秋时晋扬(一作杨)食我,字伯石,其后必有以其字为氏者(12,21)。 ⑤虢州石氏系出乌石兰氏。北魏时乌石兰氏改姓石氏,见《魏书·官氏志》(60,70,242)。又有,其先姓乌石兰氏,九代祖猛,始从拓拔氏入夏,居河南、遂去乌与兰,独姓石氏,见《韩昌黎集》(242)。又,北魏嗢石兰氏改为石氏(7),一说,嗢石兰氏即乌石兰氏,后人恐与乌落兰氏相混,遂改乌石兰为嗢石兰(70)。 ⑥上党石氏,羯人之姓,其先为匈奴别部,后散居上党、武乡(6,70,242)。 ⑦唐时回鹘人之姓,见《全唐文》(242)。 ⑧唐时太原石氏源出沙陀部。五代十国时后晋高祖石敬瑭之四代祖璟,为沙陀部人(242),石敬瑭冒姓石氏(24)。 ⑨万州石氏系出波斯,五代十国时前蜀利州司马石处温是也,见《九国志》(242)。 ⑩唐时幽州石氏系出胡人,见《太平广记》(242)。 ⑪西域石氏,本石国羯胡。五代十国时后赵石勒之祖为康居人,康居支庶有石国,故以石为姓。石国一作柘支(故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7,242)。石亦音柘(Zhè)(7)。 ⑫张姓、冉姓有改石氏者。张訇督改石会、晋冉闵为石季龙养子,冒姓石,均见《后赵录》(60,62)。 ⑬金时女真人姓斡勒氏、石盏氏均改为石氏(71)。 ⑭北宋时犹太人定居河南开封,其后裔有李、赵、石、艾、金、高六姓(179)。 ⑮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23,259)。又,满洲八旗姓瓜尔佳氏、倭赫氏、石佳氏、倭勒氏等均有改姓石者(180)。 ⑯清光绪年间云南镇边厅土司有石姓,系拉祜族(253)。 ⑰清贵州阳府定番州土司石姓,获姓始于唐朝(72)。 ⑱湘西仡瓜、仡卡两苗姓家族,汉姓均为石(116)。今苗族姓(117)。 ⑲景颇族达石氏、夺石氏,汉姓均为石(166)。 ⑳裕固族齐鲁氏,汉姓为石(198)。 ㉑纳西族油若家,原属西尔,后改为石姓(152)。 ㉒侗(113)、水(124)、阿昌(142)、满(181、183)、拉祜(203)、回(344)、土家(387)、东乡、黎、羌、朝鲜、蒙古等民族以及云南苦聪人(227)均有石姓。【望】 渤海、武威(17,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5%,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石姓约占全国汉族石姓人数63%。【人】 石作蜀,春秋时成纪人,孔子弟子(15)。一说石作为复姓(7,17)。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汉、满、回、傣、鲜、苗、彝、壮、侗、景颇、哈尼、裕固、水、土家、拉祜、布依、傈僳、维吾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於卫,世为卫大夫。” 其后以字为氏。(按《姓氏考略》注引 《春秋公子谱》云: “石骀仲之后。”) 又引 《路史》 云: “ (骀仲) 即石珮。” 其据《礼记·郑注》按: “骀仲为石珮之族。《路史》谓‘即石碏’,误。” 兹并录以备考。②出自西域沙陀人。《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姓》: “后晋高祖(按: 五代后晋高祖为石敬瑭) 本西域人,冒姓石氏。”郑樵亦注: “五代石氏建国,号 ‘晋’。”③或为乌石兰氏所改。《魏书·官氏志》载: “乌石兰氏改为石氏。” ④或为娄姓所改。《姓氏考略》据 《北史》 注云: “娄姓有改石氏者,齐武明皇后用巫媪言改石氏。” ⑤或出自羯族。十六国时后赵之石勒、石虎者是。⑥或为张姓所改。 《姓氏考略》据《后赵录》注云: “张㔨督改(为) 石会。” ⑦或为冉姓所改。《姓氏考略》 据 《后赵录》 注云: “冉闵冒石闵。” ⑧ 《辞源》 注云: “隋唐时石国 (故地在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 人来中国,有人以石为姓。” ⑨为清代满族姓瓜尔佳氏所改。《清通志·氏族略·总论·以名为氏》 载: “石国柱,官工部尚书,封三等男爵,本姓瓜尔佳氏,父石翰,居辽东,因名有石字,遂以为氏。” ⑩满族石佳氏、倭赫氏、倭勒氏皆改为单姓“”。见刘庆华 《满族姓氏录》。(11)苗族之石姓,分布於湖南之花垣、保靖、吉首等地,或为时姓所改,称作小石; 或为廖姓所改,称作“大石”。(12)拉祜族之石姓、为“宋石” 氏所改,取其末音谐以石字而为单姓。(13)锡伯族之石姓,为石佳氏所改,取其首音谐以 “”字而为单姓。(14)回族之石姓或分布在河北镇泊,“自称元代脱脱丞相后裔,传说其先人为元大都 (今北京) 的建设到南方征调珍贵木料,运至镇泊时,适逢元朝被朱元障灭亡。无奈,只好留居镇泊,并以征调之木料,修建了清真寺。为了避祸更不敢说自己是脱脱的后人,便指石为姓,传至今日。”(15)裕固族之石姓,由 “齐鲁” 氏所改。“齐鲁” 为裕国语之音译,汉意为石头。本为户族名,以为姓,后或取其汉意改为单姓 “”。注(11)——(15)参见《中国人的姓名》。

春秋楚有石奢,昭王相; 宋代有石守信,又有石延年; 太平天国有石达开。

猜你喜欢

  • 實喇婁

    读音:Shílǎlóu元代“色目人”姓氏。为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译作“匣刺鲁”。

  • 卻特

    读音:Quètè元代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元祖勃端察尔之后: 一为却特氏,一为阿尔拉氏。《蒙古源流》载: “元之国姓为博尔济锦氏,却特,其贵种耳。”或称: “蒙古书 ‘却特’

  • 亨奇勒

    读音:Hēngqílè【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吉林乌喇(23,63,180,260)。【变】 清镶蓝旗满洲闲散清保之妻为衡启勒氏(260),〔衡启勒〕似即亨奇勒之异译。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

  • 读音:Xiá【综】源出不详。见《贵姓何来·古今姓氏表》(77)。《姓氏词典》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收载,其注称:“宋有遐至,明有遐旺。”未详其源。

  • 东陵

    读音:dōng líng东陵侯邵平,子孙氏焉。(见《风俗通》)又东陵圣,广陵人。(见《万姓统谱》)齐景公时有隐居东陵者,因以为氏。(见《姓氏考略》)

  • 都沁和塔拉

    读音:Dūqìnhétǎlā【源】元时蒙古人姓(24)。元代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元代有阿里海者,其母即都沁和塔拉氏,此“以姓为氏”。

  • 大祝

    读音:Dàzhù历史上罕见复姓。《九通分类·总纂·氏族类》收载。初见於《姓苑》。此“以官为氏”。(按: 大,这里似应音tài,同 “太”,故亦作 “太祝”。详见“太祝”条。)

  • 读音:wú【源】 郚,春秋时周封纪侯之邑(当即郚城县,故城在今山东安丘西南60里峿山),因氏,见《姓苑》(15,17,24,60)。一说,郚为春秋时鲁邑(当即郚乡县,故城在今山东泗水东南),因氏(21

  • 亓官

    读音:Qíguān亓官姓出自春秋笄官之后,是以官名为氏。笄官,亦称丌官、亓官,是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职。其后裔遂以职官名为姓氏。亓官姓如今在山东、安徽、河南、陕西、辽宁、吉林、台湾等地有少量分

  • 读音:Chǎn/Chaan【源】 见《万姓统谱》(15),僤,春秋时地名,在山东宁阳境内(80)。或以地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