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Xióng

熊姓的来源有三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芈姓。鬻熊为周文王之师,曾孙熊绎被封于楚,其后人遂以祖父字为姓氏。二是以祖辈名号为姓氏,为黄帝有熊氏之后。三是由他族改姓而来。

熊姓发源于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秦汉时熊姓以上述几个地方为中心发展繁衍。还有少数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魏晋南北朝,熊姓已迁入江南广大地区,逐渐在湖北江陵、江西南昌发展壮大,后陆续向江苏、浙江地区迁移。宋初熊姓有人移居福建。明初,熊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陕西等省。明代以后,熊姓子孙陆续向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各处迁徙。如今,熊姓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为多。

熊姓历史人物有熊安生,北朝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精“三礼”,通五经,继承东汉儒家经说,撰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熊朋来,元朝文学家、音乐家,能文,又通音律,尤善鼓瑟,著有《五经说》《瑟谱》。熊十力,近代著名学者。早年参加过武昌起义,任都督府参谋。后到北京大学任教,融会儒释思想,发挥《周易》、宋明理学和佛教法相唯识之学,提出“新唯识论”。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论学语要》《原儒》等。

熊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二十一位。


【源】 ①黄帝有熊氏之后(9,17,21)。有熊,古地名,故城在今河南新郑,黄帝都于有熊,故黄帝曰有熊氏(62)。②系自芈姓。鬻熊为颛顼帝苗裔,即陆终之子季连之裔孙,为周文王师。周成王封其曾孙熊绎于楚之丹阳(故城在今湖北秭归东),子孙以熊为氏(6,7,8,12,17)。③苗族姓(114,117)。又,湘鄂川黔毗邻地之苗族仡熊氏,汉姓为熊(110)。④普米族本牙氏,汉姓为熊、曹(145)。⑤傈僳族以熊为原始图腾的氏族五饶时,汉姓为熊(148,149,150)。⑥四川、甘肃地区白马人当纳氏、热惹氏、亚咕氏等汉姓均为熊(220)。⑦布依(105)、彝(130)、满、蒙古(344)、瑶(117)、阿昌(142)、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望】南昌、江陵(17,60,418)。【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4省熊姓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66%。【人】熊髠,上古羿之贤臣(11,2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利川,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贵州之贵阳,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苗、傣、水、壮、藏、土家、布依、傈僳、阿昌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楚鬻熊之后,以名为氏。望出南昌、江陵。” 《姓氏考略》注引 《世本》 亦云: “鬻熊为文王师。成王封其曾孙熊绎于楚,子孙以熊为氏。”或按: “古之诸侯,传国者为诸侯,则称国,支庶非诸侯乃称氏。今楚有国称王,而其君世称熊氏,蛮夷之道也。”②《姓氏考略》据《元和姓纂》注云: “黄帝有熊氏之后。”相传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称有熊氏。(按: 或云“轩辕”即“嚣”; 而“”为黄帝部落图腾。)③傈僳族之熊姓,出自 “欧扒”。本氏族名,或以为姓。或取欧扒之首音谐以欧字而为单姓; 或取欧扒之汉意——“”而为姓。传说古代有个姑娘上山砍柴,遇到一只熊,姑娘吓昏了过去。醒来,熊变成了一个小伙子,守护在她身旁。两人彼此相爱,生一个孩子,起名叫熊孩。熊孩身强力壮,后代也身材魁梧、体格健壮,天生一身熊力气,成了后来的熊氏族。(《中国人的姓名·傈僳族》)④阿昌族之熊姓,分布于云南之陇川,出自 “本牙” 氏。《中国人的姓名·阿昌族》 有载,未道其详。

春秋楚有熊宜僚,贤者;晋代有熊远,元帝初为尚书左丞, 南昌人; 宋代有熊天赐; 明代有熊��弼;清代有熊赐履,康熙时英武殿大学士。

猜你喜欢

  • 读音:Qì/Chih,Chi【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

  • 读音:Yē【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按:疑此以树名为姓,若槐、柳之类,当为南方姓。)

  • 壽邱

    读音:Shòuqiū《姓氏词典》 有载。其注 “寿丘” 云:“又作寿邱,以地名为姓氏。”详见“寿丘”条。

  • 仿

    读音:Fǎng【综】 源出不详。广东高州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天津之武清、山东之东平、山西之运城、新疆之布尔津等地有分布。《姓氏词典》亦收载,未详其源。

  • 阿火里力歹

    读音:Āhuǒlǐlìdǎi【综】 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阿火里力歹氏(13)。清《续通志·氏族略》作〔阿古拉里达〕(24)。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收

  • 读音:Pàn【综】 见《汉语大字典》(86)。当系潘姓俗写。分布较广。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省之嫩江县,山东之东平、鱼台,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陕西之韩城,浙江之椒江,江西之宜丰,湖南之芷

  • 读音:Qiáng/Chyang,Chiang【综】 又音强(Qiǎng)(16,21)。【源】 ①系自任姓。黄帝四妃嫫母氏次子禺阳,禺阳之裔禺号之后有禺彊氏(18),禺彊氏之后有彊氏(8,60,62)

  • 宛恩

    读音:Wǎn’ēn【综】 德昂族姓(克勒名)。世居云南镇康木厂区大寨,汉姓为金(146)。

  • 高句麗

    读音:Gāogōulì【源】 源出夫馀。自言先祖朱蒙至纥升城(故城在今辽宁新宾东北),遂居焉,号曰高句丽,因以为氏,见《魏书·高丽传》(44,242)。【变】 后改单姓高氏(242)。

  • 读音:lì【源】 ①黄帝臣力牧之后(1,6,7)。②台湾土著姓(65)。【望】 临安(17,60,418)。【布】 台湾(68,261)、四川、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 力题,汉时鲁相(6,12)。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