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jiē

【源】 ①接氏即捷氏,《三辅决录》有接昕(6,7,12,17)。②春秋时齐国之姓,为子渊捷之后(60,62,63)。【望】 冯翊(17,418)。【变】 或作〔擑〕、见《集韵》(63)。【布】 广西都安(288)、浙江普陀(297)、山东沂水(332)、莒县、安徽淮南(362)、台湾台北、宜兰(64,68,261)、黑龙江穆棱、江苏建湖、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 接武,明时莒州人,正德中举人任知县(21,24)。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安徽之贵池,广西之荔浦,河北之围场,山东之沾化、鱼台、龙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氏族略》 亦俱收载,归 “入声” 部。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 注云: “盖齐国之姓,为子渊捷之后。”《姓氏词典》 则云: “源于子渊氏。春秋时齐有接姓,系齐公族子渊捷的后代。” 《中国姓氏大全》 则云:“战国时齐国接子的后代。” 姑抄录以备考。②郑樵则云: “《三辅决录》 有接子,名昕,著书十篇。” 《姓氏考略》 则云: “接氏,即捷氏。《三辅决录》 有接昕,王应麟谓 ‘即 《汉书·艺文志》 之捷子’。”

元代有接待奴; 明代有接武,举人,任知县。

猜你喜欢

  • 屈門

    读音:Qūmén【源】 北魏时代北姓,见《魏书·官氏志》(7,9,63)。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 引《古今姓氏校勘记》收载; 《姓氏词典》引 《魏书·官氏志》亦收,未详其源。(按:查

  • 達英

    读音:Dáyīnɡ【综】 僜人姓。世居西藏察隅(171)。

  • 登比

    读音:Dēngbǐ【源】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癸比”云: “《山海经》: ‘舜三妃癸比氏,生宵明烛光。’ 后为氏。一作 ‘登比’。” 《郑

  • 读音:Chuàn【源】 见《直音》(15,21,62,63)。同爨(86)。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据 《万姓统谱》 收载,未详其源。(按: 熶,即爨字之异体,当音cuàn。爨,为现行姓氏。

  • 阿布哈

    读音:Ābùhǎ【综】 或出自金时女真人姓阿不罕氏。清镶白旗满洲领催多尔枝之妻为阿布哈氏(260)。金代女真族姓氏。属女真之 “白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金世宗时有阿布哈·德甫,

  • 何必克

    读音:Hébìkè羌族姓氏。本房名,或以为姓。今四川文理县有分布。见 《中国人的姓名·羌族》。

  • 读音:màn【源】 ①颛顼时以少昊之子中有德业者,赐姓曼氏,见《姓氏寻源》(60,62)。②系自子姓(7)。商王武丁季父蔓侯之后有曼氏(60,62)。一说,为曼伯之后(17)。【望】 南阳(17,41

  • 读音:Yūn/Iun【综】 源出不详。台湾高雄有此姓(68,261)。

  • 读音:Fǔ【源】 以器为氏,如砚氏、釜氏、杯氏之类(60)。亦见《姓苑》(91)。罕见姓氏。《姓氏词典》据 《太平图话姓氏综》收载。注云: “以器具为姓氏。” 《姓氏考略》 注“鬴”据《纂要》

  • 箝耳

    读音:Qiáněr【源】 系自姬姓。周文王异母弟王季,王季之第四子名煇,又名虔仁煇,煇之子渠、武王封之岑,为岑氏。其后有王氏、虔仁氏、钳耳氏、箝耳氏、皮仁氏、仁氏等(19,21)。一说,西羌复姓。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