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韩诗

韩诗

① 不分卷。原未注明撰著者姓名,实为清宋绵初所撰三卷本《瓞园经说》的第二卷。高邮王士濂将其刊入《鹤寿堂丛书》时,不知何故将此卷独列出来,又用该书第一篇篇名来称其全书,造成后人读解困难。宋绵初,事迹见前条。著有《韩诗内传征》、《困知录》和《瓞园经说》。本书大概是宋绵初读诗笔记,它不载经文,有所见解则分条录入,每条加标题,排列次序大致与诗三百篇旧序相同。宋绵初以韩诗为正宗,所以本书开篇即论韩诗授受渊源,对后人不知三家诗为毛诗先河大发感慨。此书与《韩诗内传征》互为补充,互为引证,言必有据,虽有不尽合经旨的,但不失为一家之说。如对《齐风·还》一诗中“子之还兮,及辑我谓我儇兮”,本书称,“释文云:‘还,韩诗作嫙,嫙,好貌。儇,韩诗作婘。婘,好貌’。其韩诗作嫙、作婘,而毛诗作还作儇者,盖诗有异读,声近借字”,并引其他诗及《说文》、《广雅》证明韩诗更古老。对“雨雪瀌瀌,见曰消”一句,引证韩诗说“曰”字应为“聿”字,并引《离骚注》、《尔雅》证明古人曰、聿通用。言之成理。有《鹤寿堂丛书》本。② 一卷。清龙璋辑。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韩诗故》三十六卷,《韩诗内传》四卷,《韩诗外传》六卷,《韩诗说》四十一卷。南宋以后,只有《外传》六卷流传下来,其余诸书皆亡佚。而《外传》在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讹误。龙璋根据唐残本《玉篇》及唐代僧人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僧人希麟撰《续义》、韩孝彦撰《四声篇海》等书,辑录而成《韩诗》一卷。而对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陈乔枞《三家诗遗说》、陈元《三家诗补遗》、丁晏《三家诗补注》、冯登府《三家诗异文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等书,却都不予理会,没有辑录。齐鲁韩三家诗中,“鲁诗”最古,所以诸家辑三家诗,凡有不知其为某家者,都把它归之于“鲁诗”,这就难免有齐韩二家诗羼入“鲁诗”中,而“韩诗”中也肯定会有齐鲁二家诗羼入。抉择不精,此乃诸家之通病。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龙璋没有广集博采,相反,辑录非常审慎。该书虽则篇幅很小,但可谓字字珠玑,一字千金。此书有活字本传世。

猜你喜欢

  • 此观堂集

    六卷。明罗万藻(?-1647)撰。罗万藻,字文止,江西临川人。生卒年不详。天启七年(1621)举人。官累礼部主事。著有《十三经类语》等。罗万藻与同邑章世纯、陈际泰、东乡艾南英并以制义名一时,号江西四家

  • 四然斋集

    十卷。明黄体元(约1619年前后在世)撰。黄体元,字长卿。湖北谷城人。生卒不详。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此书为体元所自编。凡十卷取中和集身心世事谓之四缘,委身寂然,委心洞然

  • 易解经传证

    五卷。清张步骞撰。张步骞字乘槎。益阳人。此书为象数派易学著作。作者认为朱熹《周易本义》等书“舍象说理,与易洁静精微之旨不合。玩来氏易,始悟易中错综、中爻与取象之说,又观焦循易林,始悟得旁通之说”。因此

  • 榆社县志

    ①十卷。清佟国弘修,王凤翔纂。佟国弘字任士,正蓝旗人,康熙二年(1663)举人,十年(1671)任辽州知州。十三年(1674)任榆社知县。王凤翔,辽州人,拔贡,官黄陂知县。榆社为春秋时晋箕邑,汉为涅氏

  • 应城县志

    八卷,清樊司铎修,吴元馨纂。樊司铎,字天木,直隶清苑(河北清苑县)人,进士,官应城知县。吴元馨,字达天,湖北襄阳人,岁贡,官应城教谕。应城自兵燹后,旧志无存,无文可考,无献可征。康熙八年(1669)樊

  • 汉置五经博士考

    一卷。清吴翊寅(详见《〈易〉汉学考》)撰。清人胡秉虔曾纂《西京博士考》,但颇多漏略;且东汉时期缺。此书在胡氏基础上继作。首辑《史记》《汉书》注文及类书所引涉及博士建置沿革的内容,总为一篇,以明汉代博士

  • 迂亿

    四卷。明贺应保(详见《传家迂言》条)撰。此书与贺应保所作《迂议》体例相近,大概书撰成后,即各立一名,而实际上为正、续集。第一卷皆为解《四书》之语。其学说以王守仁心学为主,因此多与朱子相龃龉。其它三卷多

  • 绵竹县志

    ①四十四卷,清沈瓌纂修。沈瓌,浙江归安人,曾任绵竹县知县。绵竹县志创修于康熙间邑令李如瓌、徐世法。后县令王谦言又重修补辑,曾为五卷,而分为八门。嘉庆中,蜀修通志,徵诸邑乘,沈瓌乃为续王志而成兹篇。《绵

  • 内板经书纪略

    一卷。明末刘若愚撰。刘若愚(约1595-1670),宦官。受魏忠贤牵连而遭幽禁。在此期间,撰写了目录学著作《内板经书纪略》,一卷。详细记载了内府所存的书名、册数、页数。该书现有松邻丛书(甲编)本。

  • 节妇传

    十五卷。清杨锡绂(1701-1768)撰。杨锡绂字方来,号兰畹,清江(今属广西)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官至漕运总督。除本书外,尚著有《四知堂文集》等。《节妇传》记述清朝前期节妇烈女的事迹,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