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道德真经新注

道德真经新注

四卷。唐李约(生卒年不详)撰。李约,字存博,号萧斋。唐肃宗、代宗朝重臣李勉之子,官至兵部员外郎,善书画,通音乐,当时颇享盛名。撰有《道德真经新注》四卷。《道德真经新注》,又称《道德经新注》。唐人研究《道德经》者,多将《道经》、《德经》各析为二卷,使原来的二卷本分而为四。李约作《道德真经新注》,使前二卷为《道经》上下,三十七章;后二卷《德经》上下,四十一章;共七十八章。较世传本少三章,是李约将四十三与四十四章、四十八与四十九章、六十八与六十九章各合为一章所致。李约在自序中说:“道者清静自然之道也。德者以法久而失,修而得之,谓之德也。”又说“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妙理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认为人应该效法地无私载、天无私覆、道无私生之自然妙理,并不是另外有一个自然。认为它本所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域中五大”之说,“与经文乘谬而失教之义也。”又进一步批评其谬,他说:“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义理疏远矣。”于是他改读此句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谓独标新意,别于古读。认为《老子》一书是“清心养气,安家保国之术”,“六经乃黄老之枝叶”。并说老子在西周时,秉道德以救时俗。其注文较为简略,有时采用唐玄宗之说。此书《旧唐书》未著录,《新唐书·艺文志》乐类有李约《东杓引谱》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李约《道德经注》四卷,《国史志》著录李约《道德经新注》四卷。《子略》、《通志·艺文略》都误将李约作李纳。虽然此书始见于《宋史》,后世学者还认为是李约所作。其注虽未必精当,但也不失为一家之言,对后世研究《道德经》仍有可参考之处。现存明《道藏》本。

猜你喜欢

  • 唐碑帖跋

    四卷。明周锡珪编撰。周锡珪,字禹锡,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该书所载均为唐碑,书后还附有五代碑一种。各碑就周锡珪所见,各为题跋。但唐尉迟敬德碑,乃遗不载。他在前人如黄伯思、米芾等人考释的基础上,对有些阁

  • 赤庐札记

    一卷。清代丁泰(生卒年不详)撰。丁泰字履叔,平湖(今浙江省北部)人。此书主要内容为杂论与考证经义,自《周易》到《孟子》仅有二十节,但说经部分不盲从于旧注,较为实事求是。书中还引了许多清代儒家学者的驳论

  • 北堂书钞

    一百六十卷。隋末唐初虞世南(558-638)撰。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县)人。在隋为秘书郎,文章婉缛,与其兄虞世基皆有名,时人以比“二陆”(陆机、陆云)。入唐,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太宗

  • 孟子时事略

    一卷。清任兆麟撰。兆麟原名廷麟,字文田,一字心斋,江苏震泽(今吴县)人。诸生,嘉庆初举孝廉方正。任氏以《史记·孟子列传》所载事迹疏略不详,诸家所著孟子编年等论辨不一,于是采其确核者,贯穿时事,旁推交通

  • 江文通集

    四卷。梁江淹(444-505)撰。江淹生平详见《铜剑赞》条。江淹自序传称,“自少及长,未尝著书,惟集十卷。”考传中所序官所,止于中书侍郎。校以史传,正当建元之初。而永明以后所作,尚不在其内。今旧本散佚

  • 诗经广诂

    三十卷。清徐璈撰。璈字樗亭,安徽桐城人。生卒年不详。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官浙江临海知县。该书卷首有洪颐煊序,称其收集散亡,凡古言古字,片语单词,无不穷源探委,以期有裨于“兴观群怨”之旨,厥功甚

  • 龙溪全集

    二十卷。明王畿(1498-1583)撰。王畿,字汝中,号龙溪,山阴(今属浙江绍兴)人,嘉靖进士。官至兵部武选司郎中。受业于王守仁之门。著有《樗全集》、《龙溪全集》、《龙溪语录》。是集为其子应斌、应吉所

  • 学易笔谈二集

    四卷。近人杭辛斋撰。此书以笔记体形式,对《周易》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诸如先甲后甲、先庚后庚、阳一阴四、制器尚象、七日来复、出入无疾、参伍错综、高尚其事、井养反生、河图、洛书、太极图、先后天八卦以及象数、术

  • 天全州志

    八卷首一卷,清陈松龄纂修。陈松龄,福建人,举人,曾任天全州知州。天全州旧无志,兹编为首创。《天全州志》咸丰八年(1858)刻本。共八卷,分为:卷,序、凡例、目录、诸图、建置、沿革、疆域、形势、山川。卷

  • 灵宝真灵位业图

    见《真灵位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