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论衡

论衡

三十卷。东汉时王充(27-100年)所撰。王充出身于细族孤门,自幼好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据《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曾一度受学于班彪,中年在县、郡皆任功曹小吏,入州为从事、治中诸官。晚年罢州居家,专门从事著述,“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此外,王充还著有《养性书》十六篇,《讥俗书》十二篇及《政务书》等,这些大都佚失。《论衡》是王充的主要著作,现存八十四篇,三十卷,其篇目卷数是这样分布的:第一卷有四篇,即《逢遇》、《累害》、《命禄》、《气寿》;第二卷有《幸遇》、《命义》、《无形》、《率性》、《吉验》五篇;第三卷有《偶会》、《骨相》、《初禀》、《本性》、《物势》、《怪奇》六篇;第四卷有《书虚》、《变虚》两篇;第五卷有《异虚》、《感虚》两篇;第六卷有《福虚》、《祸虚》、《龙虚》、《雷虚》四篇;第七卷有《道虚》、《语增》两篇;第八卷有《儒增》、《艺增》两篇;第九卷有《问孔》一篇;第十卷有《非韩》、《刺孟》两篇;第十一卷有《谈天》、《说日》、《答佞》三篇;第十二卷有《程材》、《量知》、《谢短》三篇;第十三卷有《劾力》、《别通》、《超奇》三篇;第十四卷有《状留》、《塞温》、《谴告》三篇;第十五卷有《变动》、《招致》、《明雩》、《顺鼓》五篇(阙第四十五篇);第十六卷有《乱龙》、《遭虎》、《商虫》、《讲瑞》四篇;第十七卷有《指瑞》、《是应》、《治期》三篇;第十八卷有《自然》、《感类》、《齐世》三篇;第十九卷有《宣汉》、《恢国》、《验符》三篇;第二十卷有《须颂》、《佚文》、《论死》三篇;第二十一卷有《死伪》一篇;第二十二卷有《纪妖》、《订鬼》二篇;第二十三卷有《言毒》、《薄葬》、《四讳》、《调时》四篇;第二十四卷有《讥日》、《卜筮》、《辨崇》、《难岁》四篇;第二十五卷有《诘术》、《解除》、《祀义》、《祭意》四篇;第二十六卷有《实知》、《知实》两篇;第二十七卷有《定贤》一篇;第二十八卷有《正说》、《书解》两篇;第二十九卷有《案书》、《对作》两篇;第三十卷有《自纪》一篇。在现存的八十四篇著作中,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先秦各家思想批判的论点,又有阐述其唯物主义自然观、伦理观、无神论等史料,因而这部书价值颇高。据《袁山松书》载:“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其后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书,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以《论衡》之益。由是遂见传焉。”(《后汉书·王充传》注引)《论衡》在社会上出现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其对东汉末年学术风气的根本变化影响深刻。东汉末期,神学经学日趋荒诞,失掉了生命力。《论衡》的流传,给僵化的思想界吹来一股清新强劲之风,它引发了学术界离经叛道的倾向。另外,《论衡》汇集了先秦以来各种思潮中的无神论之精华,加以提高发展,首次建立起较完整的无神论理论体系,在中国无神论史上树起一座承前启后的丰碑,它对魏晋的无鬼论、范缜的神灭论以及后来历代的无神论都有重大影响。可是,自清朝初年起,有人对《论衡》的真伪提出了怀疑。清人熊伯龙在他的《无何集》中,认为《问孔》、《刺孟》是伪书,但这种观点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论衡》的版本很多,其中主要有明嘉靖中吴郡苏氏通津草堂刻本,明万历中刻本,明钱震泷刻本,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钱塘阎光表校刘光千刻本,明万历中新安程氏刻《汉魏丛书》本,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24)采隐山居刻增订六朝别解本,清嘉靖三十年乙西(1765)《四库全书》抄本,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红杏山房刻民国四年乙卯(1915)蜀南马湖卢树浦修补印《增订汉魏丛书》本,清光绪六年丙戌(1826)三鱼堂刻《增订汉魏丛书》本,民国六年丁巳(1917)序潮阳阳氏刻《龙溪精舍丛书》本,民国间上海涵芬楼影印明苏献可《通津草堂》本,民国八年己未(1917)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通津草堂本初次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二十四年乙亥至二十六年丁丑(1935-1937)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上海新文化书社排印本,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等。关于《论衡》的注解,主要有:《论衡校笺》,刘盼遂撰;《论衡集注》高苏垣撰,民国三十六年丁亥(1947)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新中学文库》本;《论衡校释》,黄晖撰等。

猜你喜欢

  • 熊文端公年谱

    一卷。清孔继涵(1739-1783)撰。继涵字体生,号蕻谷,山东曲阜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专攻《三礼》,尤精历算,校刻《微波榭丛书七种》及《算经十书》,皆称精本。著有《春秋

  • 畏庵集

    十卷。明周旋(约1450前后在世)撰。周旋,字中规,别号畏庵,永嘉(今浙江永嘉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正统元年(1436)进士第一,官至左春坊左庶子。著有《畏庵集》。是集凡十卷,其中诗、赋五卷,杂文五

  • 切韵

    ①五卷。隋陆法言撰。陆法言(562-?)名词,一作慈,字法言,以字行。魏郡临漳(今河北临漳县)人。开皇中为承奉郎,因其父得罪朝廷,坐罪除名。曾与刘臻、萧该、颜之推等人讨论音韵,评议古今是非、南北通塞,

  • 丹溪先生医书纂要

    见《丹溪纂要》。

  • 推篷寤语

    九卷。余录一卷。明李豫亨(生卒年不详)撰。李豫亨,字元荐,松江(今上海)人。著有《推篷寤语》、《三事溯真》等,多涉释道家言。书首自序中言:“舟之亡所见者,篷蔽之;人之懵所知者,寐障之。此书欲启昔之寐,

  • 抚顺县志略

    不分卷。清程廷恒修,黎镜蓉纂。程廷恒字守初,江苏昆山人。附贡出身,宣统二年(1910)任抚顺县知县。黎镜蓉何许人?抚顺本为承德与京附属之地,设治未及四年,前迹已渺,无可稽征。前任知县赵宇航宰抚顺时,即

  • 鞠通乐府

    三卷。清沈自晋(1583-1665)撰。沈自晋字伯明、长康,号鞠通生、西来公,江苏吴江人。弱冠即补博士弟子员。于书无所不窥,而尤通音律。尝从伯父词隐沈璟先生作东山之游。一时海内南词家,如范香令、卜大荒

  • 童溪易传

    三十卷。宋王宗传撰。宗传字景孟,生卒年不详,宁德(今属福建)人。董真卿以为临安(今属浙江)人,误。朱彝尊《经义考》据书前有宁德林焞《序》,称与王宗传“生同方,学同学,同及辛丑第”语,断王氏为宁德人无疑

  • 谏垣奏草

    四卷。明毛宪撰。毛宪字式之,别号古庵。正德进士,官给事中。有《古庵文集》。毛宪在谏垣共八年,所上共三十一疏,集前有乡试策一篇,《谏垣奏草》在《古庵文集》外单独刊行。

  • 林下词选

    十四卷。清周铭(生卒年不详)撰。周铭,字勒山,上海松江人。是选题曰“林下”,盖取《世说新语》所载谢道韫之事。《林下词选》采取女子之词,自宋元明以及清,编辑而成。但编排颇为无绪。末卷有《减字木兰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