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绍邵轩丛书七种

绍邵轩丛书七种

十八卷。王树荣(1871-?)撰。王树荣字仁山,晚号戟髯,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894年甲午科举人。毕业于京师法律专门学堂,历任江苏高等审判厅推事,直隶高等审判厅推事、民庭庭长。1915年10月,任山西高等检查厅检查长。后任安徽高等法院首长。著有《刚齐法学丛刻》、《墨守家法》、《相人偶居诗文稿》等。《绍轩丛书七种》汇辑了王树荣研讨《春秋》三传的几部书、《续公羊墨守》、《续穀梁废疾》、《续左氏膏肓》、《公羊何注考订》、《箴箴何篇》、《续公羊墨守附篇》、《续左持平》。为著此书,王氏博取诸家之说,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持论精湛。如王树荣认为:“孔顨轩(广森)说《春秋》意欲沟通三传,崔怀瑾(适)谓其作《公羊通义》,援引《左氏》之事以乱之,是犹凿冰求炭也。吾谓庄方耕(存与)《春秋正辞》,刘申受(逢禄)《公羊解诂笺》,往往栏入《穀梁》义,亦不啻鱼目之混珠。”王氏对孔广森、庄存与等人的批判,说明他坚持何休《公羊》之学,并视之为颠扑不破的真理。王树荣对《左传》列举了六谬:“左氏非编年之史”、“左氏无释经之例”、“左氏有增窜之文”、“左传多乖牾之事”、“左氏多违经之处”、“左氏非传经之传”。另外还提出《国语》为刘歆杂采他书所作,绝不是《左氏外传》;《左传》是刘歆改窜《左氏国语》而成。可见他的这些观点恪守《公羊》家法。王树荣在论述“左氏之伪”和“《国语》非左氏外传”时,不赞同康有为、崔适等人把古文经典一概指斥为“伪经”的看法,可说是别有创见。《绍邵轩丛书七种》目录:王树荣撰《续公羊墨守》三卷、《续穀梁废疾》三卷、《续左氏膏肓》六卷、《公羊何注考订》一卷、《箴箴何篇》一卷、《续公羊墨守附篇》三卷、《读左持平》一卷。有民国年铅印本行世。

猜你喜欢

  • 华字原

    一卷。清戴姜福(生卒年不详)撰。姜福江苏昆山人,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生。是编从《说文》九千字中,择出典型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依据《说文》的说解,撰为总叙、虚形、人状、地势、天象、物态、奉养、治

  • 化书新声

    明王清一(生卒年不详)撰。关于清一的情况,史籍记载极略。书中自序作者自称先天风雷侍者,言万历壬辰(1592),“自京师奏太后,请武当山《道藏》经回。”可知其为明神宗时人。《化书新声》是清一取五代时谭峭

  • 说文古文考证

    二卷。清蔡惠堂(其生平未详)撰。惠堂江苏徐州人。是书上卷总论《说文》所引古文,辨正各家之说,以衷一是;下卷分考古文字体,于形声义不易辨识者加以考证。其上卷辨正各家之说谓“《说文》所载古文,非尽古文”,

  • 箐庵遗稿

    一卷。清汪筠(约1644-1689间在世)撰。汪筠,字禹次,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为汪琬长子。少补吴江学诸生。三十二时患病咯血而死。汪琬得其遗诗数首,为刊附于汪氏家传集后,名为《箐庵遗稿

  • 销夏部

    见《销夏》。

  • 易发

    八卷。明董说撰。董说字雨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人。黄道周的弟子。后来出家做和尚,取名南潜。他论《易》,专主数学,兼吸取焦、京、陈、邵之法,相互参考,并且以己意加以推衍阐发。根柢是黄氏的《易洞玑》。研

  • 说文偏旁考

    二卷。清吴照(1755-1811)撰。吴照字照南,号青芝山人,南城(今属江西)人。乾隆间拔贡,官教谕。著作尚有《说文字原考略》、《老子说略》等。吴氏认为,求古人制字之意,必求之《说文》;而偏旁之意不明

  • 左氏摘奇

    十二卷。宋胡元质撰。元质字长文,平江府长洲县(今江苏吴县)人。幼颖悟,中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礼兵部郎官、给事中,出知和州、太平州,迁江东安抚兼知建康府,四川制置使知成

  • 春秋年表

    一卷。撰者不详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春秋四二十国年表》一卷,不知何人作。自周而下,次以鲁、蔡、曹、卫、滕、晋、郑、齐、秦、楚、宋、杞、陈、吴、越、邾、莒、薛、小邾。”因此表正二十国,因此《四

  • 周氏冥通记

    见《冥通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