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章句
四卷。清谭沄撰。谭沄为湖南湘潭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根据本书自序,书成于咸丰己未(1859年)。在自序中,谭沄称其书“参考众说,编辑群书,推表山川支分节解而训诂之,然后此书首尾条理分析,脉络贯通,州域山川皆昭然可见。”今观此书,所取并非广博,多采自胡渭《禹贡锥指》,虽间有驳正,但仍不免沿袭胡氏之误。其自序所言,实有自夸之嫌。本书有昧义根斋全书本,书刊于咸丰己未(1859年)。
四卷。清谭沄撰。谭沄为湖南湘潭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根据本书自序,书成于咸丰己未(1859年)。在自序中,谭沄称其书“参考众说,编辑群书,推表山川支分节解而训诂之,然后此书首尾条理分析,脉络贯通,州域山川皆昭然可见。”今观此书,所取并非广博,多采自胡渭《禹贡锥指》,虽间有驳正,但仍不免沿袭胡氏之误。其自序所言,实有自夸之嫌。本书有昧义根斋全书本,书刊于咸丰己未(1859年)。
三卷。元陈致虚(1290——?)撰。陈致虚,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卢陵(今江西吉安)人,元代全真道士。天历二年己巳(1329)陈致虚四十岁从赵友钦学道。撰有《金丹大要》十六卷,《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
一卷。清沈曾植(1851——1922)撰。沈曾植,字子培,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刑部主事,员外郎,总理衙门章京。历任江西广信知府、安徽提学,安徽布政使,护理安徽巡抚。宣统二
三卷。明黄叔(生卒年、爵里、事迹不详)编。此书题尊生馆校。书前有于若瀛序,其中说“吾友黄叔……选名家杂剧付之剞劂,乃以杂剧之名为未雅,而题之曰《阳春奏》。”据卷首“凡例”,知所选元曲“尽依旧本改定”。
四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朱偓等修,陈昭谋纂。朱偓,字右佺,四川兴文人,进士,嘉庆十四年(1809)任郴州知州。陈昭谋,郴州人,曾任甘肃文县知县。郴志,肇自元代,至明代,共三修。然皆佚而无考。清康熙
四卷。清马调鼎(生卒年不详)撰。调鼎字雪鸥,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此书分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类,每类分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各字;而假借、转注则见于四类之中。然而虽力阐古义,却对六书本旨多所未明,舛
八十卷。清高宗御制。清高宗生平事迹详见《梵番满蒙汉五体合璧贤劫千佛号》辞条。《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上示内阁,将全藏诸咒,详加考译并用四种文字(满文、
七卷。明李昌祺(1376-1452)撰。李昌祺名祯,以字行,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选庶吉士,授礼部郎中。历官广西、河南左布政使,坐事谪役,寻宥还。洪熙元年(1425)起故官河
二十二卷。《外集》一卷。清曾燠(1760-1831)撰。曾燠字庶蕃,号宾谷,江西南城(今江西黎川)人。乾隆进士。累官两淮盐运使。辑有《国朝骈体正宗》、《江西诗徽》、《朋旧遗诗合钞》、《邛上题襟集》等书
二十卷。清宋际、庆长合撰。宋际字峨修,庆长字简臣,均为松江(今属上海)人。明陈镐撰《阙里志》后,后人屡有修辑,但皆芜杂不足观。康熙二十年(1681),宋际任孔庙司乐,庆长为典祭,二人搜求典故,补以修订
三十三卷。明曹学佺(详见《易经通论》条)撰。此书分天、地、人三太部,其中天部三卷,人部三卷,地部二十七卷。其中或引说文小篆之解,或又仅就楷体字发义,如其解“春”字为三画象三阳;解“冬”字为反文之反,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