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辑疏
四卷。清黄家杰撰。黄家杰,江西临川人。其书删去了邵子的横图,认为这是邵子之易,不是羲、文之易,而不免仍用先天之说。又认为来知德的卦错、卦综,胜于卦变,而不免仍用卦变之说。其自序称,“来易恐不近于举业”。这就是既想诂经,又牵合以就程试,于是造成左右摇摆,不知何从。《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四卷。清黄家杰撰。黄家杰,江西临川人。其书删去了邵子的横图,认为这是邵子之易,不是羲、文之易,而不免仍用先天之说。又认为来知德的卦错、卦综,胜于卦变,而不免仍用卦变之说。其自序称,“来易恐不近于举业”。这就是既想诂经,又牵合以就程试,于是造成左右摇摆,不知何从。《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一卷。明释德清撰。《答问》一卷主要就佛学中的诸问题,自问自答,以阐发其自身见解。书中所列问题,一般均为当时学法之人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故对当时法界学人有一定的破迷执法作用。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丁亥刊本。
一百六十卷。清王昶编撰。王昶(1725-1806),字德辅,号述庵,又号兰家,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石刻拓本颇多。曾参加纂修《大清一统志》、
十卷。清原良(生卒年不详)撰。原良字鸣喜,乐安(今属山西省)人。顺治间贡生,官宁都县训道。是编共十卷,每卷分立四字标题。卷一《明宗正学》,上部多讲学之语,下部杂论经义。如称孔子学问源于契、成汤、武丁,
一卷。清范士增撰。此卷为范士增以《诗经》来解释《尚书》者,其中以“锡尔介圭,以作尔宝”来解释“班瑞于群后”;以“投彼有北”解释“流共工于幽州”;以“万邦作孚”解释“彰信兆民”;以“殷不用旧”解释“播弃
不分卷。明蒋信(1483-1559)撰。蒋信字卿实,号道林,常德(今属湖南)人。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兵部员外郎、四川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建正学、文明书院。后以病告归,筑舍讲学,
一卷。撰者不详。该书记吴三桂事,自其为明偏裨立功边塞起,至随清军大败李自成起义军止。记述颇详。现有《楚之梼机》本。
二卷。题“栖云野客戏编”,“饲鹤山人评点”。作者真实姓名无考。小说集,共收小说七篇:上卷有《画圈儿》、《冰天谜虎》、《司花公子诵诗》、《善鬼不单名鬼》;下卷有《洗炭桥》、《鹦鹉地》、《幻影山得冰天谜虎
十六卷。明穆希文(生卒年不详)撰。穆希文字纯文,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此书成于万历十四年(1586)。十六卷,分原天、原地、原人、原物、原道术五部。杂采事迹,亦间有论断,其体例在类书和说部文献之间。多
四卷。明洪守美撰。守美字在中,泾县(今安徽泾县)人。《泾县志》载其著述有《易说醒》、《易经揆一》、《调元要录》等三种。《明史·艺文志》,朱彝尊《经义考》仅著录有《易说醒》一种。书中曾化龙、施闰章序,称
四卷。明陈士元(生卒年不详)撰。陈士元字心叔。应城(今属湖北)人。嘉靖年进士。官至泺州知州。著有《易象钩解》、《五经异文》、《孟子杂记》、《古俗字略》、《梦林元解》、《姓汇》、《姓觿》等。是书所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