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摄山佛教石刻小记

摄山佛教石刻小记

一卷。清代郑鹤声(生卒年不详)撰。《摄山佛教石刻小记》一书,是郑鹤声、向达二人合撰而成。摄山今称栖霞山,位于南京之东六十里,为六朝时三论宗之重镇。齐永明二年(484)仲璋与沙门法度受命在摄山造石佛象,铸无量寿佛,是为摄山有石佛像之始。梁大同二年(536),齐文惠太子等重加修镌,至天监十年,使摄山开凿一事至此峻工,前后费时达二十八年。摄山石刻早于龙门石刻约十七年,晚于云冈石刻三十一年,为南朝据山造佛像规模最雄伟之处。隋代还于摄山建有一石塔,下层镌刻有佛本生故事,周围八面,极为秀丽。从艺术角度看,摄山石刻艺术,上承北朝,下启隋唐,对了解北朝至隋唐之间的佛教石刻艺术具有很大价值。本记作者于民国十四年游此,因所见闻,据将所记汇成一书。现见载版本有东方杂志社刊本。

猜你喜欢

  • 康輶纪行

    十六卷。清姚莹撰。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安徽桐城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授福建平和知县,提升为台湾道,时值鸦片战争,因积极防御抵抗,被发往四川。文宗即位复起用

  • 操缦录

    十卷。清胡世安(生平见《大易则通》)撰。此书专辨丝音。杂引古书为证,兼及诗赋。书中共分四门:一是“离音弋载”,统论声律;二是“乐统博稽”,论琴;三是“遗音缀笔”,论瑟;四是“丝系衍记”,论琵琶、筝、箜

  • 谏垣疏稿

    四卷。姚学闵撰。姚学闵,明代武陵(今属湖南常德)人。字顺山,隆庆辛未(1571)进士,由知县历官礼、刑、兵三科给事中,有《谏垣疏稿》。姚学闵曾一视京营,一阅宣大、山西边务,以其前后奏疏,汇为《谏垣疏稿

  • 唐写本唐韵校勘记

    二卷。近人王国维撰。王国维事迹见“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唐写本《唐韵》残卷,自内阁大库流出后,光绪末叶为吴县蒋伯斧黼郎中购得,顺德邓秋枚实为之影印行世,是即神州国光社印本。其书前有晋府朱记。晋府藏

  • 魏秋浦行述

    一卷。清魏成宪(详见《仁庵自订年谱》)撰,记其父魏银河事迹。银河字星槎,号秋浦,浙江钱塘(今余杭)人。工诗。此书所记大都琐事。有嘉庆年间刊本。

  • 二思堂丛书

    六种,四十一卷。清梁章钜撰。梁氏撰著辑编著作几十种,本丛书所收则均非其重要巨著。六种有《退庵自订年谱》一卷、《退庵随笔》二十二卷、《南省公余录》八卷、《古格言》十二卷、《闺秀诗话》四卷、《农候杂占》四

  • 读礼志疑

    六卷。清陆陇其(1630-1692)撰。陇其字稼书,初名龙其,浙江平湖人。康熙进士,历任江南嘉定、直隶灵寿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学宗程朱。著有《古文尚书考》、《困勉录》、《松阳讲义》、《

  • 言行拾遗事录

    四卷。作者不详。本书前三卷所记述宋范仲淹事迹,皆为行状、墓志所不载者,故曰《拾遗》。大抵采自《实录》、《长编》、《东都事略》、《九朝通略》诸书。而说部中可信者亦予以采录。第四卷记范仲淹子纯琇、纯仁、纯

  • 二教论

    一卷。北周释道安(生卒年不详)撰。道安,俗姓姚,冯翊胡城(今安徽省阜阳县)人。学佛研法,格外尽心;崇师受业,旁观子史。面对北周武帝时期的儒、释、道矛盾激化之际,在周武帝集庭臣僧道辨论谁先谁后,孰是孰非

  • 辽夷略

    一卷。明张鼐撰。张鼐字世调,号侗初,明代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迁司业。天启(1621-1627)时屡迁少詹事,陈言十事,语斥近习,遭魏忠贤忌恨,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