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席上腐谈

席上腐谈

二卷。宋俞琰(详见《周易集说》)撰。《席上腐谈》),又作《席上辅谈》。俞琰曾撰有《周易集说》、《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等书,元代都已附刻印行,而《席上腐谈》一书,不见元代刊本,所以世人多不知有此书。《四库提要》据明代朱存理《楼居杂著》载记关于《席上腐谈》跋语二条所述,认为“此书之传,出于存理。其一称《俞氏家集》云《腐谈》四卷,今止二卷”;并考证《永乐大典》所引或作“辅”,或作“腐”,参错不一,据朱存理跋文而知“腐、辅”二字本自异文。认为二者实为一书。今本《席上腐谈》分上下二卷。其上卷多为考证名物,间叙内丹术及论《褚氏遗书》胎孕之说。下卷尽考古来丹书真伪及诸家注本而终以黄白为戒。其书上卷考证名物多合情理。如其据《礼记》、《孟子》关于“天无二日”之说及《春秋左氏传》云“天有十日”(盖谓十干,甲至癸也)否定《列子》、《庄子》、《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之说,斥其说“虽寓言不亦过乎?”又斥所谓“两日并出而相斗”说,认为“两日并出而斗,此必日初出时,水中映日荡摇,上下不定,遂成两日之相,摩天安得有两日!”其论精当。《四库提要》称此书考证名物之语“词意多肤浅无稽”未免失之偏颇。俞琰论及丹术,斥道家旁门术所谓“不漏”“可疗梦遗”之说:“士大夫惑之,多有以此丧其躯,可哀也”。其论《褚氏遗书》所谓胎孕之说,谓“医书载求男法多引褚氏之说误人多矣”。其书下卷考证古来丹经道书,裒集广博,叙述简当。其内含上至《道德经》,下至金元时《马丹阳语录》诸书。述各书继承流传,考证真伪,以及各家注本。如其称《黄帝阴符经》、《黄帝素问》“邵康节以为战国时书,托黄帝之名而为之也”。俞琰自谓“《金碧龙虎经》、《黄庭经》恐是魏晋间文章,盖托老氏之名而为之也”。又记述《阴符经》有李筌、骊山老姥、张果、连高脚、金陵唐淳、李云峰、储华谷众家注。称朱晦庵(朱熹)亦有注,并引朱熹疑《阴符经》为“唐李筌所为”数语,又提吕伯恭赞同朱熹所说,使朱熹之说与邵雍之见相参证,可知俞琰博采众说,用功甚勤。其论及黄白为戒,简述诸丹家修丹时所见怪异之事及贪欲不足之人不得成功之教训等。总观全书,虽为札记杂说过简而不出道家之学,文中偶有欠妥之处,然其考证名物及丹经道书自有见地,对于后世学者研究道家学说,实为佳品。现存清《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读易私言

    一卷。元许衡(1209-1281)撰。许衡字平仲,号鲁斋,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幼家贫嗜学,从姚枢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之书。宋宝祐二年(1254年),元世祖召为京兆提学。中统元年(1260年),世祖即

  • 画壁遗稿

    一卷。清范承谟(1624-1676)撰。承谟,字觐公,号螺山,汉军镶黄旗(一作奉天辽阳)人。顺治八年(1651)更定八旗汉军考试之列,中试举人。次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弘文院编修。官至福建总督。耿精忠

  • 山带阁注楚辞

    清蒋骥(约1678-1745)撰。蒋骥,字涑塍,武进(今江苏武进县)人。少好学,每受时辈推赞。年二十,补县学生,与兄蒋文元、蒋芳洲、蒋鹏翮、蒋汾功俱获文誉,里人称“里中五蒋,后来居上”。但是其兄四人先

  • 笠翁新三种传奇

    六卷。编者不详。本书共收三种传奇,每种均二卷、三十六出。其一是《补天记》,又名《小江东》,其序署名小斋主人,写周仓溺水,伏皇后魂附其体的荒唐故事。其二是《双瑞记》,又名《中庸解》,写晋周处除三害、改恶

  • 安顺府志

    五十四卷,首一卷,清常恩修,邹汉勋、吴寅邦纂。常恩,字沛霖,长白人,道光进士,邹汉勋详见《贵阳府志》。吴寅邦,贵州永宁人,道光拔贡生。道光二十七年(1847),常恩守是邦,因志缺,而吁集绅耆采择资料,

  • 虚谷遗书

    三卷。清代何国材撰。何国材字维楚,江西新城(今属河北)人。全书以维护宣扬陆(九渊)王(守仁)学说为宗旨,共分四大部分,一是“心学释疑”,以陆九渊的“求放心”学说来论证心学;二是“格物质疑”,以王守仁的

  • 赤庐札记

    一卷。清代丁泰(生卒年不详)撰。丁泰字履叔,平湖(今浙江省北部)人。此书主要内容为杂论与考证经义,自《周易》到《孟子》仅有二十节,但说经部分不盲从于旧注,较为实事求是。书中还引了许多清代儒家学者的驳论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

    一卷。姚秦释僧肇撰。释僧肇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注》条。对该经注的真实性,到目前为止,见载史书有两种看法:其一,《大唐内典录》和日本释敬雄序均“不云有金刚经注之作。考其文字,则十之七八与天台释智之

  • 樊致虚诗集

    四卷。明樊良枢(约1619年前后在世)撰。樊良枢,字尚植,一号致虚,江西进贤人,生卒不详。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浙江提学副使。著有《樊致虚诗集》。是集为良枢诗集,凡四卷:《匡山社集》一卷

  • 祭义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