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学衍义补

大学衍义补

一百六十卷。明邱浚(1420-1495)撰。邱浚字仲深,琼山(今海南海口)人。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精熟典籍,著有《家礼仪节》、《邱文庄集》、《投笔记》等。此书为补南宋真德秀《大学衍义》而作。他认为《大学衍义》只论述为治之理,而未讨论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内容。虽然真德秀又著《读书记》,自称为《大学衍义》的下编,但只采录名臣事迹,又为草创未完成工作。故邱浚广采经、传、子、史各书中有关治国平天下的事迹,并附以自己的见解,撰成此书。全书共分《正朝廷》、《正百官》、《固邦本》、《制国用》、《明礼乐》、《秩祭祀》、《崇教化》、《备规制》、《慎刑宪》、《严武备》、《驭夷狄》、《成功化》等十二目,每目又分若干子目。卷首一卷,补真德秀《大学衍义》中“诚意正心之要”。真德秀的“诚意正心之要”只分“崇敬畏”、“戒逸欲”二目,此书补“审几微”一目。全书先引诸说,后加“臣按”为作者自己的见解,每目之后皆有总结大旨。邱浚撰此书的宗旨,是为朝廷提供借鉴,矫正时弊。书中他把建立封建伦理纲常看成是稳定国家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所谓“人君为治,欲正天下之纪纲,先正一家之纪纲,伦理是也。伦理既正,则天下之事,井然各得其理矣”(《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认为天下之事,无一不本于礼,君子必须以礼而辨,亲疏以礼而定,嫌疑以礼而决,同异以礼而别,是非以礼而明。治国平天下之本在于修身,而修身必须以礼。礼之本为孝,事亲孝然后可以移于君,居家理然后可以移于国。人子事亲,不单要尽其孝,尤当致其敬。孝而不敬,非孝也。他强调国以民为本。认为国之所以为国,是因为有民而已,无民则无以为国。故圣明的君主,知道兴国之福在爱民,则必省刑罚、薄税敛、宽力役、以为民造福。民之享福,则是国之享福。君主所以为君主,是因为有民,无民则无君主。他针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在书中大胆建议,“许人泛海为商”,所贩货物抽税后许其变卖,这也是“足国用”的一个途径。他还提出“听民自便”反对“与民争利”的主张。认为天生物以养人,非专为君主,君主专其利是违背天意,应该让百姓自煮食盐,自煮自卖,只要报官上税就可以。邱浚博学多识,熟悉经史,故取材较丰富,议论多关政治。书成上奏之后,得到孝宗嘉奖,命录副本,付书坊刊,他又摘录书中要点下内阁议论实行。神宗时,又命重刊,神宗亲自为书作《序》,可见此书在当时很受重视。但书中也有所回避之处,如对宦官专权不敢涉及。另外,有些议论也有失偏见,如讥范仲淹多事,谓秦桧有再造之功,为当时及后世学者所指摘。有明弘治初刊本,陈仁锡刊本,张溥刊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东洲集

    二十卷。明崔桐撰。崔桐,字来风,浙江海门人。生卒年均不详。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编修。武宗议南巡,上疏力谏,被廷杖。嘉靖中,终礼部右侍郎。桐事迹附见《明史·舒芬传》,桐与芬俱以疏谏南巡廷杖故。

  • 春秋非左

    二卷。明郝敬(详见《周易正解》)撰。郝敬字仲舆,号楚望,京山(今湖北京山)人,明代经学家。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累迁户科给事中,以浮燥降官宜兴县丞,移知江阴县,考下下,再降,遂挂冠归。杜门著述,

  • 隶法纂要

    十卷。清项怀述(生卒年不详)编。怀述字惕孜,歙县(今属安徽)人。此书号为顾蔼吉《隶辨》的改编本。卷一至卷八改顾氏之以韵分卷为以偏旁分部,于顾氏原书所录隶体之外一字未增,只是依照《康熙字典》部首另行编次

  • 公私画录

    见《贞观公私画史》。

  • 唐韵佚文

    一卷,唐孙愐撰,近人王国维辑。此书成于戊午(1918年),原题姬觉弥辑,盖王君馆上海仓圣明智大学时所作,姬氏主大学事,故署姬氏之名也。书刊于戊辰(1928年),距书成已十二年矣。此编所载佚文,辑自《慧

  • 幽求新书

    见《幽求子》。

  • 通志堂集

    十八卷。《附录》二卷。清纳兰性德(1655-1685)撰。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是大学士明珠之子,少有才名,康熙九年(1670)补诸生,贡入太学,康熙十五年(1676)

  • 石经考文提要

    十三卷(嘉庆四年许氏刊本)。清彭元瑞撰。元瑞字芸楣,江西南昌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六年开始刊立石经,蒋衡手书,多从唐石经以正监本。总裁官六人,彭氏为其中之一。彭氏命以天

  • 原易

    二卷。不著撰者名氏,亦无时代可考。上卷原太极图书凡十一条,下卷原六十四卦。均为抄袭旧文,别无收获,不足以言著书。《四库全书总目》存目。

  • 义侠记传奇

    二卷。明沈璟(1553-1610)撰,沈璟事迹见《桃符记》条。此记二卷,三十六出。演宋梁山泊武松的故事。剧中武松尚义任侠,故名。所演武松景阳打虎,阳谷遇兄,杀西门庆,伏蒋门神,十字坡认义,飞云浦复仇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