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国文法之研究

国文法之研究

金兆梓(1889-1975)撰。兆梓字子敦,号芚盦,浙江金华人。文史学家,早年从事教育工作。是书系金氏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授课时的讲稿,经整理而成。从语言实际出发,按照逻辑的要求,根据语句的结构方式,探讨其条例与法则。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导言”,谈文法的定义、范围、类别、说明探讨一国之语法,应根据该国语文在长期使用中的习惯及历史发展来研究。第二章“文法之研究法”,扼要地介绍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普通研究法,上述三种方法在研究中应同时并用。第三章“名学的现象与文法的现象”,论述逻辑与语法的联系与区别,以及词类,句子成分、句子种类、单句、复句的结构方式,认为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思想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程序是名学的现象,如何依照表达的需要,用字、字群和句通过组织配合,把思想如实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文法的现象。这一章是全书的重点。其语法研究立足于革新的思想,在当时产生过一定影响。是书1922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初版,1955年修订再版,1983年商务印书馆新一版。

猜你喜欢

  • 梁文纪

    十四卷。明梅鼎祚(生平见《才鬼记》)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本编多取自《梁书》、《南史》诸家文集,所录不甚繁碎,考证亦较精核。唯以后梁萧归退附外夷之后不

  • 清流摘镜

    六卷。明吴岳辑。吴岳号大樗山人,生卒年月及事迹不详。《清流摘镜》专记东林党人被难事迹,卷一为党祸根源,卷二为党祸发端,卷三为特旨处分,卷四为特疏纠弹,卷五为守正诸臣,卷六为建祠诸臣。是书著于崇祯元年(

  • 古今韵会举要

    三十卷。元熊忠撰。忠字子中,亦昭武(今福建邵武县)人,为黄公绍馆客。忠惜《韵会》“编帙浩瀚,四方学士不能遍览”,故删其注说之繁重,并增其韵字之遗漏,别为《韵会举要》,书成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是

  • 新本郑氏周易

    三卷。清惠栋(1697-1758)编。惠栋字定宇,号松崖,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惠士奇次子,因其父号红豆先生,人称其为小红豆先生。幼年曾随父视学粤东,后家道中落,授徒自给,常陷于饥寒。为清代著名学者,

  • 双砚居词话

    一卷。清邓廷桢(1775-1846)撰。邓廷桢字嶰筠,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官至两广总督、闽浙总督,与林则徐一起禁烟,共同抗击英军,颇著声名。邓廷桢博通文字音韵,工于诗词,

  • 周易滴露集

    无卷数。清张完臣撰。张完臣字良哉,平原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该书都只训释文句,不涉及象数。其大旨以朱子《本义》为主,又增加了诸家之说,对于吴琏的《订疑》、蔡清的《蒙引》、姚舜牧的《疑问》所引

  • 逸语

    八卷。明贺隆撰。隆字汝隆,别号逸庵,浙江永嘉人。贺氏爱好典籍,以其心得撰为此书,弘治年间由其子贺倍刊行。作者自序称,黄钟为万事之本根:黄钟为十二律之始,而十二律又所以调阴阳,制声乐;其他如度量权衡亦由

  • 归藏

    一卷。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归藏》为三《易》之一,又名《坤乾》,《周礼·春官·大宗伯》有记载。郑玄以为殷代之《易》。该《易》以重卦坤为首,乾次之,故名《坤乾》。又因坤象征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故名

  • 愚谷丛书

    见《拜经楼丛书》。

  • 驳春秋名字解诂

    一卷。清胡元玉撰。元玉字子瑞,湘潭(今湖南湘潭)人。通小学,著有《璧沼集》、《郑许字义异同评》、《汉音钩沈》、《雅学考》、《授经簃集》、《研经书院课集》、《东山书院课集》等。《驳春秋名字解诂》一书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