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困知记

困知记

二卷,《续记》二卷。《附录》一卷。明罗钦顺(1465-1547)撰。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弘治六年(1492)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弘治十五年(1502),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正德三年(1598),遭宦官刘瑾打击,削职为民。正德五年(1510),复职。后历任太常卿、南京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辞职归里后,家居二十余年,潜心治学。其学上承张载,吸取了张载宇宙观中的唯物论观点,并加以发展。著有《整庵存稿》、《整庵续稿》等书。此书为作者的言论汇编,大旨为扬儒抑佛。《困知记》成于嘉靖七年(1528),共一百五十六章。《续记》成于嘉靖十年(1531),共一百一十三章,补《困知记》中意有未尽者。《附录》为作者与人论学书信六首。他在书中提出理依于气的气一元论观点,认为理气之理,不是气外别有一理。盖通天地,亘古今一气而已。气是运动的,一动一静,一往一来,循环不止。自然界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皆是气活动的结果。并否认气上有主宰之说,认为气的运动变化“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者,所谓“理”、“太极”也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他在书中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产生怀疑,用洛学的“理一分殊”之说来解释人性。认为人和物皆来源于阴阳之气,此谓“理一”;世界上人和物各各不同,谓“分殊”。关于“道心”和“人心”,他认为“道心”即“性”,“人心”即“情”。“道心”为主宰,为体。“人心”为用。两者是体用关系,不可分离。主张通过道德修养,达到以“道心”制约“人心”,以性制约情。主张既要承认人皆有欲望,又应对欲望加以节制。他在书中对陆九渊、王守仁、湛若水的思想观点和禅学都有所评论,目颇具有理论深度。此书为罗钦顺的代表作,深为理学家所推重,明代学者高攀龙称此书为自唐以来排斥佛学最有力的著作。有明沈维鐈刊本,明刊《三先生语录》本,清康熙九年(1670)刘炳刊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奕世增光录

    八卷。明王道行编。王道行,字明南,阳曲(今山西定襄县)人,生卒不详。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左布政使。乃“续五子”之一。该书是其任常镇兵备副使时,替魏校所编集刊刻,主要记载魏校的遗文遗事。书

  • 滦京杂咏

    二卷。元杨允孚撰。允孚字和吉。吉水(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未详。集后罗大已称:“允孚以布衣补被,岁走万里,穷西北之胜。凡山川、物产、典章、风俗、皆以咏歌记之。”此集载诗一百零八首。题为滦京

  • 铜人经

    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续安邱新志

    二十五卷。民国孙维均、章光铭修,马步元纂。孙维均,民国二年(1913)任安邱县县长。章光铭,民国四年(1915)任安邱县县长。马步元,马文炜的后代。孙维均任县长后,乃集邑人谋修志之事,不久设局于文昌阁

  • 杜诗镜铨

    二十卷。《附录》一卷。《年谱》一卷。清杨伦(1747-1803)撰。杨伦,字西木,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乾隆进士,历任邑宰,江汉书院山长。是书非注杜之作。是将各家注杜之说,勘削纰缪,涤去芜杂俾杜诗真面

  • 用易详解

    十六卷。宋李杞撰。李杞字子才,号谦斋,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卒年及仕履皆不可考。宋代有三李杞,一为北宋人,官大理寺丞,与苏轼相唱和,见“乌台诗案”。一为朱熹门人,字良仲,平江人。一为此书之作者。《经义

  • 御定通鉴纲目三编

    四十卷。清乾隆时官修。亦称《通鉴纲目三编》。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奉敕采集时代事迹加以编纂。以续朱熹《通鉴纲目》和商辂《朱元通鉴纲目》(一名《通鉴纲目续编》)。乾隆十一年(1746)四月成书二十卷进呈,高

  • 寄庐读史记臆说

    五卷,清杨琪光撰。杨琪光,字子琳,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人。官道员,杨琪光师法归方,意在读史以练文笔,但间或也有笃论,他将读《史记》心得。写成《寄庐读〈史记〉臆说》一书,他主张持论公允,对人、事给予恰当

  • 补侍儿小名录

    一卷。宋王铚(生卒年不详)撰。王铚字性之。汝阴(今安徽省,阜阳县)人,故自称汝阴老民。大约宋钦宗靖康年间在世。绍兴初年诏给札奏御,为枢密院编修官。曾撰《七朝国史》,但书竟不传。还著有《云溪集》八卷,《

  • 存愚录

    一卷。明张纯(生卒年不详)撰。张纯,永嘉(今属浙江省)人。嘉靖七年(1528)举人,官至南康府知府。张纯在此书中虽言声称尊崇道学,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发明之处。认为“王制五祀”即为金、木、水、火、土,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