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卷。清王训(生卒年不详)撰。王训字敷彝。顺治四年进士。此书分十六门,一百七十子目。约为科举答策而设。转抄其他类书而成。
四卷。明袁(生卒年不详)撰。袁,字玉田,怀远(今属安徽)人,官泰安州知州。泰山古称“东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历代碑铭、石刻,文人题咏众多,为世所瞩目。是编四卷。乃袁为泰安知州,拾采明嘉靖三十四
不分卷。清黄本溥撰。黄本溥字以行。湘乡人。此书前有自序。说明著此书的目的是“于易学之源流、河洛之精蕴、先后八卦之象数,慎思明辨,力求昭晰。俾学者豁然于天人合一之旨,致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故书中多以
共六卷,各三卷。明葛中选撰。中选字见尧,河西(今云南通海)人,充苑马卿。好谈音律,著《泰律篇》凡三卷。卷首有明万历焦竑及董应举二序。此书由字音以求合律,分专气音、专气声、直气声音定位等。其论专气音,谓
二卷。清许桂林(1778-1821)撰。许桂林字同叔,号月南,江苏海州人。著有《易确》二十卷、《毛诗后笺》八卷、《春秋左传地名考》、《穀梁释例》四卷、《四书因论》二卷等。是书分十二篇,因勉强论曲直第一
见《庄子口义》。
无卷数。清王士陵撰。王士陵字阿瞻,武邑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官任翁源县知县。该编采用《注疏》本,其根本宗旨以《本义》为宗而杂引众说以相互印证。实为乡塾讲章。《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见《航澥遗闻》。
一卷。明瞿九思撰。九思字睿夫,号慕川,黄梅(今湖北黄梅)人。万历元年(1573)举人。为知县张维翰诬,谪戍塞下。张居正援救,获释。后荐授翰林待诏,力辞不受。卒年七十一。该书多为牵强附会之谈,如以《春秋
萧隐公撰。隐公原名炎,后称隐公,广东梅县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隐公与同人在北京法源寺讲《大学》,因操方言,听众不多,乃著此书。卷首附开讲通告,有恽毓鼎序文以及隐公的自序。大意以为《大学》之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