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

三卷。传说东汉魏伯阳(生卒年不详)撰。魏伯阳,一说名翱,字伯阳,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市东)人。据晋葛洪《神仙传》记载,魏伯阳本为高门贵家子弟,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不知。后与三个弟子进山修炼。在山中,先以服后可暂死的毒丹试狗,狗死;再以毒丹试三个弟子是否忠心,只有一人随他服毒丹假死,其他二人怕死,未敢服其药,出山买棺,欲葬死者。二人走后,魏伯阳与弟子及狗先后醒过来,一起入山而去。撰有《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汉代丹经道书很多,仅《参同契》中就谈及有《火记》六百篇。而研究丹经道书者,往往不得要领,误解了丹经道书的意思,甚至妄加解释,害己误人。致使“宦者不仕、农夫失耘、商人弃货、志士家贫”而没有成功的。魏伯阳对此感到很痛心,所以下决心“定录斯文”,参照《金碧古文龙虎上经》,撰《参同契》三篇;又作《补塞遗脱》一篇,以尽纤微。将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融而合一,借《周易》爻象,演丹经之玄奥。强调必须顺从天地阴阳变化进行修炼,才能达到延年益寿、飞举成仙之目的。附以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和六虚说,论述炼丹的玄理神功及炉鼎、药物、火候等。阐述了如何修炼及修炼时所出现的种种迹象。批判了“世人好小术”、“履斗步罡宿”、“昼夜不卧寐”等错误的修炼方法,以及将不同性质的五金八石等物一起烧炼,希望得到长生不老的丹药等做法。明确指出修丹者由于“不审道浅深”而错误的修炼,致使失业破产,累及妻子受饥贫,甚至还有的人希望长寿,结果夭死短命、暴尸于野。魏伯阳在论述正确的修炼方法及批判错误做法之外,还讲述了自己写此书的方法及怎样阅读此书。他申明自己“写情寄竹帛,恐泄天之符”,所以他“略述其纪纲,枝条见扶疏。”、“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而又“故为乱辞,孔窍其门”。既把重点写出来,又故意将几方面内容相互错杂,使不肖者不易找到关键所在。要求学者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强调只要“审思”、“用意参”,就会“披列枝条,实核可观。”全书论述精辟,寓意幽深。传说此书写成后,魏伯阳将其送给青州徐从事,徐从事则隐名注释此书,桓帝时,又将此书传授给同郡的淳于叔通,这样,此书才得以流传于世。(见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序》)。今所见《参同契》已经注不分,明显经过几人之手。后世学者对此书极为推崇。托名为东汉阴长生的唐代人、五代后蜀彭晓、宋代朱熹、陈显微、俞琰等都对此书作过认真的研究与注释。宋代高象先称赞此书说:“金碧龙虎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由此可知其书影响之深远。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参同契》,或以外丹注释,或以内丹释解。唐以前学者多以外丹解参同契,强调炉火汞铅、五金八石。这不但有违其书本意,实践上也行不通。宋以后学者多以内丹解《参同契》。认为依外丹之说,药非同类不能成宝;然而《参同契》之法,是以神运精气结而为丹。也有人以内外丹混合解之。近代中外学者,大都认为《参同契》所述,既含内丹之旨,又有外丹之意。也有人认为其书原本为外丹之经。关于《参同契》一书的真伪问题,历代学者都进行过考证。历代《参同契》注本及涉及于此的道书,都称魏伯阳为东汉人,认为此书于东汉孝桓帝时流行于世,为世界第一部炼丹专著。但近代有学者考证,认为汉代有《周易参同契》,是为《易纬参同契》,与丹经无关,认为唐五代间道士假托古《周易参同契》之名,造丹经《参同契》,后人又将二书糅合为一,成今本《周易参同契》。虽然众说不一,但都不否认其书的影响作用,实为道家的丹经典籍。由于历史久远,难以见到其书原貌。现存四十余家注本。著名的有彭晓、朱熹、陈显微、俞琰、陈致虚、蒋一彪等家注本。

猜你喜欢

  • 游浯溪记

    一卷。清彭而述撰。彭而述,详见《桂阳石洞记》。此记作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六月。时彭而述任湖南提学,与胡养忠同游浯溪,县令孙斌为向导。浯溪之名肇于唐元结、次山,经其品题,始闻名于世。与曾公摩崖、

  • 孝经集灵节略

    一卷。陈继儒(1558-1639)撰。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文学家。著有《眉公秘籍》、《陈眉公全集》等,刻有《宝颜堂秘籍》六集,辑有《国朝名公诗选》。是本系就《孝经

  • 龙威秘书

    十集。一百七十七种,三百二十三卷。清马俊良编辑。马俊良字嵰山,浙江石门县(今浙江桐乡南)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本丛书书名用《云笈七签·灵宝略纪》所载龙威丈人(仙人名)故事,汇辑秦汉以来载籍及清人著述,

  • 榕城纪闻

    一卷。原题海外散人随笔。榕城,福建省福州市别称。此书杂记榕城一郡琐事,起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止于清康熙元年(1662)。兼及明清之际遗闻,于加派迁界等事。所述尤详,虽卷帙不多,也可资史乘。

  • 藏海诗话

    一卷。宋吴可(1173年前后在世)著。吴可,字思道,号藏海居士,建康(江苏南京)人;一说分宁(江西修水)人。生卒年不详。宣和末,任职于开封。后战乱起,辞官南归。建炎后,转徙楚、粤各地,与王安中、赵令畴

  • 孔方兄

    一卷。清叶承宗(生卒年不详)撰。叶承宗字奕绳,山东历城人,顺治三年(1646)进士,曾任临川县尹,死于难中。著有《泺函》,其第十卷收杂剧《孔方兄》、《贾阆仙》、《十三娘笑掷神奸首》、《狗咬吕洞宾》等四

  • 独行流芳录

    一卷。清俞钟銮(约1910前后在世)撰。生卒年不详,俞钟銮字次辂,号荆门,江苏常熟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写诗著文均有法度,尤擅长诗。死后遗稿未付刊。仅《独行流芳录》一卷印入虞社丛书。此集收

  • 怀集县志

    ①十卷,清顾旭明修,唐廷梁纂。旧志从创修至康熙间岳康数度续修,逾五十余年。乾隆二十年(1755)顾旭明莅任,取县志阅览,剥蚀者过半,书版皆漫漶不可识,遂续修县志。其载前编者,悉仍其旧,因时事变通,增易

  • 麻果切韵

    一卷。唐麻果撰,清顾震福辑。《麻果切韵》仅《日本现在书目》著录,凡五卷,其书久佚。《倭名类聚钞》征引六条,顾氏辑之,刊入《小学钩沈续编》,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山阳顾氏刊本。

  • 易芥

    八卷。明陆振奇撰。振奇字庸成,仁和(今浙江余杭)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人,未及会试而卒。该书不载经文,其训诂专主义理,每卦多论反对之意。他认为“用九”不是六爻都变,与《左传》蔡墨所称“乾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