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伤寒悬解

伤寒悬解

十五卷。清黄元御(详见《周易悬象》)撰。黄氏在学术上推崇岐伯、黄帝、秦越人和张仲景,称他们为“四圣”,主张“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对《伤寒论》颇有研究,受方有执、喻昌影响,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已失仲景所著原貌,希望“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复其次第之旧”,故对《伤寒论》重新加以校订。卷首为仲景微旨;卷一、卷二为脉法;卷三至卷五为太阳篇;卷六、卷七为阳明篇;卷八、卷九为少阳篇;卷十为太阳篇;卷十一为少阴篇;卷十二为厥阴篇;卷十三为伤寒类证;卷十四为汗下宜忌。卷末附驳正王叔和序例一卷。黄氏认为张机因针灸刺法已佚,于是著《伤寒论》以治外感之疾。依岐伯、秦越人之理,其法则由岐伯、秦越人针刺之法变通而来。黄氏论述伤寒运用运气原理,立六经以治伤寒,以六经为纲,从六气首列各经病提纲,然后于各经之中论本病、经病、脏病、腑病、坏病等,并指明传脏、传腑、入阳、入阴等不同情况,制汤丸以疗感伤,以守五味。书中脉法共有八十三章,六经经证以及入腑传脏之里证误行、汗吐下之坏病三百六十八章,外感之类证、汗吐下、宜忌八十六章,共五百三十七章,一百一十三方。黄氏对《伤寒论》解其脉法,详其经络,考其常变,辨其宜忌,更定旧书伪乱。使此书纲目清晰,便于阅览。有道光十二年(1832)燮和精舍刊本,咸丰九年(1859)顺德黄氏刻本。

猜你喜欢

  • 海国四说

    四种,十五卷。清梁廷楠(1796-1861)撰。梁廷楠字章冉,广东顺德人。副贡生,咸丰年间赐内阁中书,加侍读衔。通史学,善诗文,精音律,并颇注意研究西方国家政治情况。曾赞助林则徐、邓廷桢禁烟,支持广东

  • 四书图史合考

    二十卷。明蔡清(1453-1508)撰。蔡清字介夫,号虚斋,福建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学者。著有《易经蒙引》、《四书蒙引》、《虚斋集》等。是书首有钟惺序,称:“事采其正,物考其详。经不载者,史备之,言

  • 丙辰札记

    一卷。清章学诚撰。此书是作者五十九岁(乾隆六十一年丙辰)而成的另一本札记。体例与作者《乙卯札记》略同,内容涉及文史事迹等,泛论文史,观点仍与作者《文史通义》大同小异,但书内条目与《文史通义》及另外一些

  • 汇刻书目

    ①(又称《汇刻书目初编》) 十卷。清顾修辑。顾修,字仲欧,浙江石门人,目录学家。平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且有信手摘录的习惯。根据这些摘录,编纂了我国第一部丛书目录——《汇刻书目》。首刊于嘉庆四年(17

  • 郡斋读书志

    二十卷,南宋晁公武撰。晁公武(约1104-约1183),字子止,号昭德先生,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人,著名目录学家。二十余岁逢“靖康之乱”,入蜀寓居嘉州(今四川乐山)。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登

  • 尧山堂外纪

    一百卷。明蒋一葵(生卒年不详)撰。蒋一葵,字仲舒,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人。著有《尧山堂偶语》、《唐诗选》及《尧山堂外纪》等书。尧山堂是蒋一葵读书的地方,因此用以为其书名。此书杂取记传所载轶闻琐事,择

  • 古文辑选

    六卷。明冯从吾(约1603年前后在世)编。冯从吾,字仲好,陕西长安人。生卒年不详。著有《元儒考略》。是编所录古文,自春秋、秦、汉以迄宋、元,仅百余篇,自谓皆至精者。然其主旨以近讲学者为主,并不单以文章

  • 西游补

    十六回。明董说(1620-1686)撰。董说字若雨,明亡后为僧,更名南潜,号月函,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他和反清志士有联系,曾参加复社,系复社主将张溥的学生,也曾从黄道周学《易》。据《乾隆乌程县志

  • 海城县志

    不分卷。清管凤和、金衍海修,张文藻等纂。管凤和字洛生,江苏武进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海城县知县。金衍梅…张文藻…海城县,位于今辽宁省鞍山市南部,明为海州卫,清末改卫为海城县,故海城设治未久,旧

  • 御纂孝经集注

    一卷。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1723-1735在位)撰。胤禛,清圣祖第四子,年号雍正。五年(1727)与俄订立《中俄布连斯奇界约》和《中俄恰克图界约》,划定中俄中段边界。七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