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问津

仪礼问津

一卷。清孟先颖撰。生卒年不详。山西太谷县(今山西省太原盆地东南部)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曾任刑部主事、福建司行走(见癸巳夏季缙绅)。书的前面有韩克均作的序,接着是先颖自序。序的大义是:韩子曾经苦于《仪礼》难读,朱子也认为《仪礼》很难得到善本,我朝《仪礼义疏》一书,列举汉唐以来难端疑义,阐发晓畅,足以平息诸家聚讼之纠纷,但本经依然极其难读,后生小学,终究不免望洋思返。吾师孔舟山先生,先前有手抄本,为了便于生徒记诵,其章段解说以注疏为宗,兹复本义疏抄录,另为一编,一年后脱稿,同仁借抄者一个接着一个,已经不仅是家塾课本,但唯恐四羊三豕,点画成讹,转而导致贻误后学,于是重校刊印,用来代替传抄,命名为《仪礼问津》,或许在望洋思返之下,以求一苇之航。(末题“道光十五年冬至日,太谷孟先颖识。)是书本旨,似乎专门为应科举者之使用,因此,《例言》有与四书有关合者,则不厌其详。《丧礼》四篇,为“制义”很少涉及,没有抄录。按:清代诸儒,对于《仪礼》有著述者,大多以阐发经注为主,因而对于《丧服》,尤其注意。是书一宗《义疏御案》,不求与郑贾相合,大概是为了便于习“制义”者。即如所引《御案·士冠礼》有司公私皆有一节,胡匡衷《仪礼释官》认为特性馈食礼有私臣,则士有臣,只是所臣者极少,有事假若私臣不足,则同僚相佐助,或者假公臣为之,因而特性有公有司。《御案》所说,与《释官》大意相合,而与郑注有司谓主人之吏所自辟除,则不甚相同,因而《倒言》说“与郑贾旧解,多有不合”。是书对于经文都分章段,而后之戒宾诸辞,孟氏移并本经,记在经后,孟氏也把它移到前面,各自附在本节,为了便于记诵,书眉所列,就是韩氏原序所说的讲义,诸家论说都有,不再各自标明姓氏,《御案》则特别圈出,也见于《例言》。本经如《筮日》、《筮宾》等,凌廷堪都有释例。是书也认为本经礼节,往往大同小异,这也知有例。大概对于经注研究尚深,而每段都句圈义释,自然对初学者相适应,似乎不能以专供习“制义”者运用少之。又如第一章《士冠礼》,孟氏认为士冠其子之礼,郑注则兼童子居士位及士之子恒为士而言。胡氏《正义》认为郑说为该括。此经《记》说“天子之子犹士也”。吴廷华认为是天下之通礼,则不只诸侯之士。但是书本来重点在于使人易解易诵,并且判别白黑而定一尊,一切都遵照《御案》,本来不必列举旧说新说有异同者来对其责难。是书有道光十五年(1835)恩遇堂刊本。

猜你喜欢

  • 禹贡诸家说断

    见《禹贡说断》。

  • 江梅梦

    清梁廷楠(1796-1861)撰。梁廷楠,字章冉,别号藤花主人,广东顺德人,副贡生,官至澄海县训导。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聘为幕客。与其共同策划禁烟抗英计划。后升任内阁中书,加侍读衔。学识甚博,平生著述

  • 大清一统志

    有清一代。三次纂修。始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当年三月,清圣祖鉴于平定三藩叛乱和收复台湾以后,中国逐渐出现了一个统一、安定和繁荣的社会局面,于是下令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以大学士勒德洪、明珠及徐

  • 职方考镜

    六卷。庐传印撰。庐传印,湖广祁阳(今属湖南祁阳县)人。传印少负卓颖之才,久试不第,年入四旬,遂放浪形骸,遍游名迹,参照《大明一统志》,写成《舆地一览》一书,署勅赠逸史文翘庐传印汇编。后十余年,其子庐奇

  • 盐法议略

    一卷,清王守基(?-1873)撰。王守基,河南密县人。咸丰进士。官陕西司员外郎、云南司郎中。曾先后在山东司治事二十年。是书前有潘祖荫序言,说:“盐法综于山东司,故君于盐务尤习,钩扶发摘,洞悉利弊,综《

  • 贾阆仙

    一卷。清叶承宗(详见《孔方兄》)撰。《贾阆(一作浪)仙》是一折短剧,写中唐诗人贾岛吟诗之事。据叶承宗自记,此杂剧作于顺治二年(1645)除夕之日,尔后带着剧稿到南方,准备付梓,在兵乱中原稿遗失,后凭回

  •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二十四卷。清瞿镛撰。瞿镛(约1800-1864),字子雍,江苏常熟人。其父绍基为藏书大家,镛承父志,将绍基藏室“恬裕斋”更名为“铁琴铜剑楼”,广泛搜罗访求,与山东聊城海源阁南北相峙,得“南瞿北杨”之誉

  • 刘随州集

    十一卷。唐刘长卿(725?-789?)撰。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河北)人。少读书嵩山。开元二十一年(723)进士。至德二年(757),历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上元元年(760)贬

  • 连文释义

    一卷。清王言撰。王言字慎旃,仁和(今浙江余杭县)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类存目》著录,云:“是编凡二字连文及一名而兼两义与两字各为一义者,均分别训释。厘为十门。词颇浅近,盖为课蒙而作,视方以智《通

  • 王筠校本说文解字篆韵谱

    五卷。清王筠校。王筠生平著述,见《说文句读》。此乃王筠《说文韵谱校》的稿本。王氏以其所得的李雨村刻本为底本,校以翁方纲校本。其篆字之误者,皆据大徐本改之,而别录脱文、羡文于后。韵字错见者,皆注其本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