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庸说

中庸说

一卷。刘师培(1884-1919)撰。师培字申叔,江苏仪征(今江苏仪征)人。著有《春秋左氏传例略》、《礼经旧说考略》、《周书补正》、《逸礼考》、《太誓答问驳义》等。是书大旨据《春秋左氏传》以证《中庸》之谊。谓孔子作《春秋》所以明中德,子思作《中庸》所以明《春秋》之用。其性、道、教三项,引传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故有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以为天地之中,谓阴阳是为天命,民多以生,是之为性;动作威仪,性所自秉;率而行之,是之为道;修而裁之,是之为教,而统归之于礼。是说虽不免附会,而较康有为《中庸微》更有根据,也较详备,唯说至诚引服子慎说,则太涉于牵强。该书版本不详。

① 五卷。清毛奇龄撰,门人章大来、楼宅中、朱樟、陈佑及其子远宗与侄文辉编定。此书立说异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而归宗刘宗周,主慎独之说。毛氏恃才好辩,持论难免偏颇,此书也不例外。书后附有其门人子侄之解说。② 二卷。清边廷英(详见《古本大学说》附《大学改本考》)撰。是书分二卷。大意以为《中庸》是子思述圣言以明圣教之书。其称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教,都指孔子之教言。修道之教,即孔子的修道似仁之教。自明诚之教,即孔子的明善诚身之教。二十八章依文解释,义多恰当,其特创之说。其称《中庸》一书多出于《易》,首章的言中、言和、言节、言独即《易》中的言中、言和、言节、言独之义。言天地位即《易》中言天位帝位之义。言万物育即《易》中言资始资生之义。其开宗明义。言天、言命、言性、言道即《易》中《乾传》的言天、言道、言性、言命之义。再证全书,认为言诚即《易》中言元之义。言明即《易》中言亨之义。言庸即《易》中言恒言常之义,等等。都是根据诸经不过为孔子删定,唯《易》的爻传,乃是孔子自作,得此结论。另其解释“鬼神”,称书言鬼神,实非正言鬼神,乃以鬼神况言人事之辞。鬼神即造化,鬼之义为归,神之义为伸,因造化的循环往复,有屈伸之义而得名。是书无序、跋。该书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本。

猜你喜欢

  • 俟医浅说

    一卷。英国虎伯(生卒年不详),英国石美玉(生卒年不详)译。此书论及病家宜知的急救知识。包括病房药柜、看护、小儿病症、大肠病症、伤科病症及中毒、传染症、产科及其他杂症十四篇。末附中西病证译名。此书通俗浅

  • 朱子晚年全论

    八卷。清代李绂(1673-1750)编。李绂见《陆象山年谱》条。此书针对明万历年间陈建撰写的《学部通辨》等书中的“尊朱绌陆”观点,摘取朱熹正、续、别三集所载的与友人答问、讲义、题词之类内容,排列编辑,

  • 临淄县志

    十六卷。清邓性修,李焕章纂。邓性,江西南昌人,进士出身,康熙九年(1670)任临淄知县。李焕章字象先,号织斋,乐安(今山东广饶县)人,明末诸生,一生致力于诗词古文。著有《龙湾集》、《无学堂集》、《老树

  • 琴鹤山房遗稿

    八卷。清赵铭(约1904前后在世)撰。赵铭,字新,又号桐孙,生卒年未详。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同治九年(1890)举人。官直隶顺德府知府。咸丰初年,即以文章雄于时,至同治九年(1890)始登贤书。典试

  • 宝章待访录

    一卷。宋米芾撰。米芾生平,《画史》已著录。是书皆记宋之士大夫所藏晋唐墨迹。唐有宝章阁,专贮法书,米氏因此取是书名。米氏为此自序云:“本朝太宗混一,伪邦、国书皆聚,然士民之间尚或藏者。既非宝鉴,皆以世传

  • 周易本义

    十二卷,附重刻《周易本义》四卷。朱熹(1130——1200)撰。朱熹,字元晦,亦字仲晦,别号有晦庵、晦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等。天资聪慧。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遵父遗训,师事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十

  • 笔峰存稿

    五卷。明王凤灵(约1531前后在世)撰。王凤灵,字应时,自号笔峰,莆田(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司参政。其人官刑曹时,曾疏论宦官张锐、都督钱安大辟之不当赎,及

  • 乐类

    据《庄子·天运》篇,孔子所治六经有《乐经》。古文家认为《乐经》亡于秦皇焚书时。今文家则认为乐本无经,仅是附于《诗经》的乐谱,所以《汉书·艺文志》列乐类而不言经,下录《乐记》二十三篇,而于其它五经都注明

  • 诗经考

    十八卷。明黄文焕撰。文焕字维章,永福(今属广西省)人,生卒年不详。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中,由山阳县知县,擢翰林院编修。坐钩党,与黄道周同下诏狱,后得释,流寓南都而终。著有《赭留集》,系在狱中

  • 六研斋笔记

    四卷、二笔 四卷、三笔 四卷。明李日华(详见《梅墟先生别录》条)撰。李日华工于书、画,所以此书所记论书、画者占全书的十分之八。文词清隽,体例类似题跋类。《四库》馆臣认为“画锦褫玉轴,流览既久,意与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