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正考

三正考

二卷。清吴鼐(详见《易象约言》)撰。此书为研究《春秋》历法所作。《春秋》一书所采用之历法,汉晋诸儒皆以为周正,至唐刘知几《史通》始提出用夏正之说。宋代大儒程颐因《论语》载有孔子“行夏之时”一语,遂提出“夏时”说,胡安国《春秋传》本其说而发挥之,提出“夏时冠周月”之说,由此引起一场纷争。元李廉著《夏周正辨疑》、明张以宁著《春王正月考》,驳斥胡安国说。吴鼐此书取李廉、张以宁之说,节其繁冗,并增加清代诸儒所论,补其未备,以驳斥胡安国、蔡德晋“改月不改时”及诸儒“时月俱不改”之说,以明《左传》“王周正月”之旨。其书辨证极有根据。其中“三正通于民俗”一条,引陈廷敬、吕祖谦、蔡德晋、顾炎武诸儒之说,于先秦诸书所纪年月差异之处,一一详加分析,以明《春秋》之用周正。其书卷首有《改时改月图》;卷一有《造历之初建子》、《唐虞建寅》、《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三代改时之证》、《三代改月之证》、《冬不可为春辨》、《商周分至不系时》、《三正通于民俗》、《秦正建亥》诸条;卷二则专驳赵汸、程颐、胡安国、蔡德晋、陈傅良、程端学、吴楠之说,重点驳胡氏之说。现存《经学丛书》本、励守谦家藏本。

猜你喜欢

  • 易测

    十卷。明曾朝节(1535-1604)撰。朝节字植斋,湖南临武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该书取王弼《注》、孔颖达《疏》、程子《传》、朱子《本义》及杨氏《易传》之说,参互考订,解释上下经

  • 春秋感精符

    不分卷。清黄奭(详见《汉学堂丛书》)辑。该书是《春秋纬》之一,又名《春秋纬感精符》,大体上说天人感应及灾异符瑞之事。明人孙珏说:“此言一切灾祥,皆精神所感召,而天物来符,故多述人事。”(《古微书》)案

  • 春秋左传节解

    见《春秋左传句解》。

  • 仁斋小儿方论

    见《仁斋直指小儿方论》。

  • 三朝野记

    七卷。清李逊之辑。李逊之,字肤公,江苏江阴人。明御史李应升之子,自称“江上遗民”,生卒年及事迹不详。《三朝野记》述明泰昌、天启、崇祯三朝史实,起自万历泰昌太子时挺击、移宫、红丸三案,至崇祯十七年(16

  • 仪礼释官

    九卷。清胡匡衷撰。匡衷另有《畿内授田考实》,已著录。书首自序称:“周官三百六十,皆纪天子之官,而诸侯之官弗传。春秋列国之官,莫详《左氏传》,而往往出东迁后,不尽可据。惟《仪礼》制自周公,燕射聘食诸篇,

  • 唾居随录

    四卷。清张贞生(详见《玉山遗响》)撰。张贞生家居在玉山下的草屋,取名“唾居”,在此阅读文书所得随意笔记,删编成帙,故名《唾居随录》。全书共九百八十三条,内容皆其讲学之语,讲理论性,文句多沿用明代陈继儒

  • 春秋经疑问对

    二卷。元黄复祖撰。复祖字仲篪,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该书用问答体的形式,解答《春秋》中的疑问。大体以经核传,以传考经,加以综合,并进行折衷。该书专为科举考试而作。《四库全书总目》列入《春秋》类存目,馆

  • 黄楼集

    二卷。明鲁点编,胡廷宴补。鲁点生平籍里见《齐云山志》条;胡廷宴,漳州(今福建龙海县)人,生平不详。是集录苏轼等诗文。据史载:“宋熙宁十年,苏轼守徐州,值河决澶渊,南溢于泗,城几没。轼捍御百方,城以无恙

  • 读经志疑

    一卷。清末韩晋昌撰。晋昌字西侯,山东潍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卷首有王文藻序,称其“笃嗜经学,博稽而能断。”据卷中之论,当非虚言。如解《尚书·武成》“血流漂杵”,考《国语》《六韬》《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