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1894年——1895年(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1894年是中国旧历甲午年,故称中日甲午战争。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富有封建性与侵略性,极力鼓吹向外扩张,强烈要求重新分割世界殖民地,并制定了征服全世界的“大陆政策”。日本向外侵略的第一个目标是朝鲜。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亦称东学道)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一面劝诱清政府出兵,一面设立大本营,秘密下动员令,准备挑起战争。清政府上了日本的圈套,于6月(五月)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一千五百人赴朝。日本见阴谋得售,立即出兵朝鲜。7月23日(六月二十一日), 日军占领王宫,组织傀儡政权,并利用它宣布废除中朝所有商约,授权日军驱逐在朝所有清军。7月25日(六月二十三日)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袭击护送运兵赴朝的中国海军。日本陆军从汉城出发,偷袭牙山清军。清政府被迫于8月1日(七月一日)向日本宣战。聂士成部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主将叶志超却不战而逃,退往平壤。日军步步紧逼,经过平壤、黄海两次大战, 日军占领朝鲜全境,并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10月(九月)下旬, 日军分两路侵入中国辽东半岛,第一军从朝鲜北部渡鸭绿江,攻占安东(今丹东)直入辽宁腹地;第二军渡海由花园口登陆,直犯金州,相继侵占大连、旅顺。1895年2月(光绪二十一年一月)日军攻占山东半岛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中国人民和清军爱国官兵虽然奋勇抗战,屡创日军,但却无法扭转败局。腐朽的清政府在日本军事进攻和外交讹诈下,屈膝投降。经过美国的“调停”,1895年3月2日(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六日)李鸿章带领顾问美国人科士达,与日本全权代表首相伊藤博文、外务相陆奥宗光,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开始谈判,并于4月17日(三月二十三日)签订《马关条约》,中日战争至此结束。从此,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猜你喜欢

  • 凌烟阁图功臣像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和表彰多年来随他征战和治国的二十四位有功之臣,命令把他们的像画于三清殿侧的凌烟阁。二十四位有功之臣为:赵公长孙无忌、赵郡元王李孝恭、莱成公杜如晦、郑文贞

  • 西征之役

    五代时后周在统一战争中,攻取后蜀秦(今甘肃天水)、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凤(今陕西凤县)四州的战役。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后周世宗柴荣命凤翔节度使王景、宣徽南院使向训率军西征伐蜀。周

  • 侵缅战争

    元朝对缅甸的侵略战争。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十年,元朝两次遣使诏缅国蒲甘王朝那罗梯诃波王归附纳贡,均未达目的。至元十四年,缅王以干额(今云南盈江)总管阿禾内附,出兵数万进犯,为元军所败。同年十月

  • 公车上书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汉朝时用地方举孝廉的办法征用士人,凡被举孝廉,政府用公车接送入京,后人用“公车”作为入京应试举人的代称。(近年来有人认为“

  • 大运河

    我国古代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运河之称,始于宋代,元、明以后渐成通称。唐朝以前则将运河称为沟、渠、漕渠、漕河、运渠等。但一般所称的“大运河”,则特指隋炀帝时修建的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

  • 开皇律

    隋文帝开皇年间制定的法律。原文已亡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命尚书左仆射兼纳言高颎,上柱国、沛国公郑译,上柱国,清河郡公杨素等大臣制定新律。开皇三年,又命太子少保苏威、秘书监牛弘等改定之,制

  • 禅宗

    中国的佛教宗派。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所称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北魏时的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唐时以惠能为代表。武则天时,分为南、北二宗,

  • 西晋

    朝代名。高平陵事件后,司马氏家族掌握了曹魏朝廷大权,魏帝实为傀儡。司马昭掌政时,魏帝封其为晋公。又因其灭蜀有功,进封为晋王,司马昭死,子司马炎继立为晋王。咸熙元年(公元265年)底,司马炎废魏帝曹奂,

  • 天盛律令

    西夏仁宗天盛(公元1149-1169年)时,在前代律令基础上,依仿宋朝政书体例,用西夏文字编纂的一部政治制度与法令专书。全名《天盛年改新定律令》,或称《天盛年改新定禁令》、《天盛年改新定禁令名剪》。除

  • 御前会议和清室对外宣战

    1900年6月(光绪二十六年五月)西摩率联军进犯北京,各国军舰逼近大沽口。清政府内部主战、主和两派争吵不休,慈禧太后倾向主战,于6月16日至19日(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连续四次召开有王公大臣、六部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