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三征高丽

三征高丽

隋炀帝为炫耀武力,扩大个人声威,先后三次进攻高丽。从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起,隋炀帝就积极扩军备战,拟东征高丽。大业八年,隋军水陆两路,首攻高丽:陆军一百一十三万人,号称二百万,由炀帝亲自率领,分二十四军从涿郡(今北京)出发,随军民夫二百多万,趋平壤;水军七万人由大将来护儿率领,从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出发,浮海先进,直指浿水(今朝鲜大同江)。高丽举国军民据险坚守,顽强抵抗。隋军普遍厌战,士气低落,纷纷逃散。水军进至平壤,先胜后败,不敢复留。炀帝亲率隋军主力久攻辽东(今辽宁辽阳)不下;大将宇文述、于仲文率陆路九军,计三十五万五千人,趋至平壤附近,终因粮尽而还,至萨水(今朝鲜清川江)遭高丽伏击,生还者仅二千七百人。大业九年正月,隋炀帝再次征天下兵集涿郡,又募民为骁果(即卫士),拟二征高丽。四月,炀帝率大军渡过辽河,即兵分两路:一路由炀帝指挥,猛攻辽东城;一路由大将宇文述、杨义臣率领,直趋平壤。水军仍由来护儿统领,从东莱海口出发。辽东城高丽守军拼死奋战,隋军攻城,二十余日不下,双方损失惨重。六月,隋宰相杨素子、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发动兵变,进围洛阳,企图夺取帝位。炀帝不得不撤军平叛,二征高丽之战又告失败。大业十年三月,炀帝亲临涿郡,三征高丽。时隋境已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所征兵士多失期不至,炀帝遂留驻辽西怀远镇(今辽宁辽阳西北),不敢渡辽河东进。来护儿率水军自登、莱海道进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击败沿路高丽守军,直趋平壤。高丽民众因连年作战,早已困弊不堪,国王高元被迫遣使求和。八月,隋军班师回国。隋炀帝三征高丽,前后持续三年之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也给高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猜你喜欢

  • 罗布藏丹津叛乱

    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年间青海地区的叛乱。十七世纪移住青海的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在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被噶尔丹征服。清军战败噶尔丹后,和硕特部酋长达什巴图尔降清,被封为亲王。达什

  • 契丹小字

    契丹大字创制后,约于天赞(公元922年——926年)年间,阿保机皇弟迭刺又仿回鹘文,并吸收汉字某些成分,制成一种自上而下连续直书、笔画比较精简的单音缀方块字, “数少而该贯”,称“小简字”,即俗所谓契

  • 户调式

    西晋征收赋税的制度。司马氏政权在实行占田课田制的同时,还颁行了户调式。规定:内地丁男为户主者,每户每年向国家交纳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和次丁男为户主者减半。边郡地区,交纳相当内地数量的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

  • 龙首渠

    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挖的地下井渠,汉武帝时,熊羆(又作庄熊)建议开凿。相传开凿时曾掘到龙骨,故名龙首渠。龙首渠自征县(今陕西澄城西南)引洛水东南流,至临晋西(今陕西大荔西)入洛。渠经商颜山(今名铁镰

  • 赵盾弑君

    春秋时期晋国赵盾主谋杀死晋灵公的事件。赵盾自晋襄公时执掌国政。襄公去世,灵公幼年即位,长大后对握有大权的赵氏日渐不满, 曾派人行刺赵盾,未果。公元前607年,晋灵公又谋在宴席上设伏兵杀死赵盾,赵盾在部

  • 高平陵事件

    司马懿向曹爽夺权的军事政变。齐王曹芳即位后,曹爽和司马懿受遗诏辅政。时曹爽总揽朝政。但司马懿屡立军功,威望日渐提高。为排挤司马氏势力,曹爽以弟曹羲、曹训掌禁卫军。司马懿则令长子司马师和亲信蒋济暗中布置

  • 中美天津条约

    原称《中美和好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乘英法联军攻陷天津之机,胁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18日(咸丰八年五月初八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美国驻华公使列卫廉签订于天津海光寺。共

  • 宪政商榷系

    民国初年的政派,通称为商榷系。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恢复,北洋军阀皖系头目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把持政府实权。原国民党国会议员张继等组织宪政商榷系,与拥护段祺瑞的研究系相对抗。在制宪问题

  • 卫国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以原商都周围地区封予周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康叔在受封时,分到了以从事手工业为主的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

  • 景龙之变

    太子李重俊率兵诛武三思事件。中宗复位之后,韦后私通武三思(武则天之侄),将其女安乐公主嫁武三思次子武崇训,相互勾结,左右朝政,排斥打击废武复唐的功臣张柬之等。韦后因太子李重俊非其所生,欲废之。武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