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府
明代官署名。明初,中央政府建制承袭元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辖六部,总揽全国行政,对皇帝负责,对政务有专决权。设大都督府,置大都督,节制全国军事。设御史台,职掌监察。这三个机构统称“三大府”。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尚书一人,执行皇帝命令。六部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中央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同年,撤销大都督府,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卫所。洪武十五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明代官署名。明初,中央政府建制承袭元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辖六部,总揽全国行政,对皇帝负责,对政务有专决权。设大都督府,置大都督,节制全国军事。设御史台,职掌监察。这三个机构统称“三大府”。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尚书一人,执行皇帝命令。六部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中央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同年,撤销大都督府,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卫所。洪武十五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曹操和袁绍间的一场战役。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袁绍率精兵十万、精骑万匹,由河北南下,欲攻克许都(今河南许昌),消灭曹操。曹操仅有士卒二、三万人,兵力粮食远不如袁绍。曹操率主力驻屯许都的门户官渡(
汉代西域国家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以农牧业为主,尤以产汗血马著名。为打破匈奴对西域的控制,增强汉在西域的威望,并获得其良马,汉武帝派使者持重礼求大宛贰师城(今苏联吉尔吉斯西南部马尔哈特)善马,大宛
羿取代夏的统治以后, 自恃武力,四出游猎,不修民事,委政于亲信寒浞。寒浞是伯明氏(属东夷)的“谗子弟”,被其君所逐,投奔羿而成为羿的助手。他对内讨好羿的家室,对外收买人心,怂恿羿长期在外田猎,终于在羿
1856—1872年(咸丰六年至同治十一年)间云南以回民为主并有汉、彝、傣等民族农民参加的反清起义。1856年(咸丰六年)云南临安(今建水)回族与汉族绅士因争夺楚雄石羊银矿发生械斗。当地清朝官吏暗中挑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秋间,留日学生日益增多,为加强各省留日学生之间的联系,留日学生发起组织中国留学生会馆。会馆设于东京神田骏河台。吴禄贞把它比喻为“美国费城之独立厅”。接着各省留日同乡会相继成立
河名。元代大运河的一部分。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政府采纳寿张县(今山东梁山西北)县尹韩仲晖、太史院令史边源建议,遣都漕运副使马之贞与边源等勘测地势,命断事官忙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
明成祖为了巩固北部边防,把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结合起来,决定从南京迁都北平(今北京)。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起,明朝政府对元大都进行大规模改建,征集了全国优秀工匠和百万民工,建造皇城、皇宫。布局以
亦称天津都统衙门。为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设立的殖民统治机构。1900年7月14日(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八国联军侵占天津,7月30日(七月五日)由俄、英、日三国指定具有同等权利的三人组成“临时政府”。
朝代名,北朝之一。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七月,北魏孝武帝元修由于权臣高欢的迫胁,放弃洛阳,西走长安,投靠拥兵关陇的宇文泰。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毒死元修, 自为大丞相,另立元宝炬为帝,自握朝柄,建元大统
女真族初无文字,族内交往及与邻族交往则使用契丹或汉文字。金建国后,太祖始命完颜希尹依据由汉字改制而成的契丹文字拼写女真语言,创制本族文字,关于天辅九年(公元1119年)八月正式颁行,是为女真大字;熙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