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人物>董仲舒

董仲舒

【生卒】:前179—前104

【介绍】:

西汉信都广川人。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书。其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形成“天人感应”神学体系。以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皆出于天意,“天不变,道亦不变”。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生卒】:前179—前104

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少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任博士。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他以贤良上《天人三策》,建议非孔子之学,皆绝其道。武帝采纳其议,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以后两千余年思想正宗。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之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连结成一体,形成一种封建神学思想体系。宣扬“天人感应”说与“君权神援”论。提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主张抑制兼并,设立太学。曾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后病免。著有《春秋繁露》。(,参见《史记)


【生卒】:前179—前104

【介绍】:

西汉信都广川人。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书。其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形成“天人感应”神学体系。以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皆出于天意,“天不变,道亦不变”。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生卒】:前179—前104

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少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任博士。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他以贤良上《天人三策》,建议非孔子之学,皆绝其道。武帝采纳其议,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以后两千余年思想正宗。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之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连结成一体,形成一种封建神学思想体系。宣扬“天人感应”说与“君权神援”论。提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主张抑制兼并,设立太学。曾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后病免。著有《春秋繁露》。(,参见《史记)


【生卒】:前179—前104

【介绍】:

西汉信都广川人。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书。其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形成“天人感应”神学体系。以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皆出于天意,“天不变,道亦不变”。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猜你喜欢

  • 义姁

    【介绍】:西汉河东人。河内都尉义纵之姐。精于医术,治病汤药、针灸兼施,每建奇功。一人腹大如鼓、目睛突出、病势甚危,义姁先针其腹、股诸处,继以药粉敷脐,裹以绢帛,兼服以汤剂,数日而痊。武帝之母闻其名召之

  • 吴德信

    【介绍】:清江西九江人,字成友。有《周易象义合参》。

  • 刘洎

    【生卒】:?-645字思道,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隋末仕萧铣,以岭南五十余城归唐,授南康州都督府长史,能直言进谏。贞观时官至侍中、兼左庶子。后受人诬陷,赐死。(,参见《新唐书》)【生卒】:?—645

  • 孙炎

    【生卒】:1323——1362字伯融,句容(今属江苏)人。负经济才。有诗名。朱元璋克集庆,用为中书省首掾。有从征招贤功,总制处州。被叛将贺仁德执,不屈死。追赠丹阳县男。【介绍】:三国魏乐安人,字叔然。

  • 戴德孺

    临海(今属浙江)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官工部员外郎、临江知府。与王守仁共灭宸濠有功。世宗因其驭军严整,授云南右布政使。船行至徐州,覆水死。后赠光禄寺卿。【介绍】:明浙江临海人,字子良。弘治

  • 钩弋夫人

    【介绍】:西汉河间人,姓赵。武帝夫人,封婕妤。居钩弋宫,称钩弋夫人。太始三年生昭帝。武帝晚年,将立为太子,以子少母壮,恐其骄慢恣乱,乃下夫人于掖庭狱,死。昭帝即位,追尊为皇太后。

  • 赵兴基

    【生卒】:?——1642云南太和(今云南大理)人。崇祯初,以乡举官庐州通判。张献忠陷城,力战受伤死。赠河南佥事。

  • 沈谦

    【生卒】:1620——1670字去矜。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西冷十子”之一。擅长诗,诗作循汉、魏风格。著有《东江草堂集》。又精通音韵学,著《东江词韵》。【生卒】:1620—1670【介绍】:明末清初

  • 陈恭

    遇子,举人。累官工部尚书,有能声。

  • 田镈

    【介绍】:明广西永淳人,字龙湖,号汝器。嘉靖二十二年举人。岁歉,灵竹乡民聚众劫掠,官府议剿。镈急白知县,请勿用兵,单骑前往劝谕,皆感动解散。后为岳州通判。押三殿大工木材赴京,卒于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