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北方和东北古族名。一作秽、;有说《诗经·大雅·韩奕》“其追其貊”之“”,即。是“貊”的单称(一说与貊是两个族称,周初至春秋初才混合为一族)。有人认为,“”,意为“水多之貌”,古音读“Sei”,在高句丽语中是“东方”的意思,因春秋时受戎狄逼迫向东迁徙,把东方看作追求光明的唯一出路,迁到清漳河时遂以“”为族称。在先秦文献中,“”出现多于“”。所在众说不一,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今山西东部清漳河流域至今河北沧州市一带,古有水与邑,应是其春秋时期的聚居地。战国时往东北迁徙,与周初迁来的同种错居杂处,大体散居在今松嫩平原、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以及朝鲜半岛江原道地区。《后汉书》等《夫余传》记载的“地”或“貊之地”,指今以吉林省农安县为中心的松嫩平原地区;《传》中的,分布在今朝鲜半岛东部元山至江陵的江原道一带;《新唐书·渤海传》中的“貊故地”,主要指今兴凯湖以南至图们江流域地。早期以渔猎为生,后逐渐有了农业生产。迁居东北地区后,特别是居松嫩平原地区者,以农牧业为主;居其他地区者,渔猎生产仍占重要地位。汉魏史书有传的人,后人又称之为“东”,虽尚有渔猎生产,但自汉元朔元年(前128)其首领南闾率众至辽东郡内属后,社会有迅速发展,已知种麻,养蚕桑,作绵衣;产名弓“檀弓”,出“果下马”;山川各部有界,不得任意跨越;官有侯、邑君、三老;有法禁,“杀人者偿死”,侵犯他人邑落者辄“责生口牛马”;其俗同姓不婚,有病死者弃旧宅造新居,常在十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战国末及其后出现的夫余、高句骊、沃沮等族,是其后裔。汉魏以后,除少数融合入汉族外,大多加入高句骊族。

猜你喜欢

  • 绥宁王

    元封爵。为诸王第四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镀金银印。泰定三年(1326),世祖第八子阔阔出次子阿都赤受封。

  • 固噜思奇布

    ?—1658清初将领。蒙古族。喀喇沁部人。乌梁罕(兀良哈)氏。元臣济拉玛(又作者勒篾)十四世孙(据《藩部要略》;另据《蒙古游牧记》作十五世孙)。苏布地子。天聪三年(1629),随父归后金。八年(163

  • 贵德县志稿

    青海省方志。近人姚钧(1886—1968)字衡甫,甘肃天水人)撰。4卷。卷首附《创修贵德县志序》、《贵德县邑乘序》、《凡例》,卷1天文志,卷2地理志,卷3人文志,卷4艺文志。该书虽史实多有疏略舛讹,编

  • 隅正

    元差役名。见“隅”(2135页)。

  • 参领

    官名。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创建八旗组织时设,初名甲喇额真(满语汉译)。其制:每300人为1牛录,5牛录为1甲喇,统领官称甲喇额真,隶属于固山额真(汉名称都统)。后金天命五年(16

  • 四夷馆

    ①明代职司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部分外国使臣表章之机构。又称提督四夷馆。明永乐五年(1407)置。初有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8馆。每馆置译字生员、通事,通译各族或各国贡使语言、表章

  • 长孙道生

    370—451北魏大臣。鲜卑拔拔氏(后改长孙氏)。长孙嵩从子。道武帝拓跋珪爱其慎重,使掌机密。内侍左右,出入诏命。明元帝拓跋嗣(409—423年在位)时,任南统将军、冀州刺史。太武帝拓跋焘即位,进爵汝

  • 猷特哩卫

    见“友帖卫”(196页)。

  • 萧陶苏斡

    辽臣。字乙辛隐。契丹族。突吕不部人。为奥隗部节度使萧里拔之孙。史载其为人谨慎,不妄交。道宗时入仕。清宁九年(1063),国内发生“重元之乱”,举家赶赴道宗行宫,投入平叛。时年尚幼,已如成人,补笔砚小底

  • 元裕宗

    见“真金”(18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