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鸡足山佛寺

鸡足山佛寺

中国佛教胜地之一。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齐名。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西北20余公里处炼洞区境内,为宾川、洱源、鹤庆三县交界处。该地山势背西北面向东南,前伸三支,后出一趾,形似鸡爪,故名鸡足山。当地白族有“鸡足大王”之※本主信仰。据《五灯会元》、《大藏一览》、《滇释记》等佛教典籍传云:释迦牟尼弟子迦叶持金缕袈裟,携舍利佛牙至滇传教,在此“入定”。蜀汉时建有小庵,唐代南诏兴修佛寺,宋元大理国及大理总管继修之,明清最盛,建有大寺8座、小寺34座、庵院65所、静室170余所,常住寺僧500以上(包括白、藏、汉等族僧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虚云和尚于1900年从国内外募集万两黄金、经10年施工建成的祝圣寺,辉煌壮丽,为群寺之冠。国内外各族朝拜香客络绎不绝,历代名流寓贤亦常至此听经读书。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次前来考察,并为之撰《鸡足山志》;回族思想家※李贽两次至此听经论法;白族著名诗人※杨黼晚年亦至此寓居作诗。从鸡足山佛寺的发展可供研究白族地区自南诏、大理国至明清的佛教史和民族关系史,也反映出白族的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

猜你喜欢

  • 丹达

    山名。丹达山系汉人称,因丹达塘而名。藏人谓斜贡拉。位硕板多西,拉里东。终年积雪,山道崎岖险峻。康熙五十七年(1718),援藏滇军输粮至此,逢雪崩,百余人被压毙,奉敕建专祠奉祀,后人遵为“丹达王爷”,该

  • 马湖蛮

    古族名。亦称“马湖夷”、“董蛮”。居马湖江右,约在今四川省雷波、马边、峨边一带。唐属驯、骋、浪、商四羁縻州地。首领姓董氏。驯、骋、浪三州大鬼主董嘉庆被封为归义郡王。宋开宝七年(974),德化将军董舂惜

  • 罗桑端珠

    ?—1732清代青海塔尔寺高僧。藏族。康熙五十六年(1719),任堪布,称嘉堪布诺门罕(又作察罕诺门罕),主持塔尔寺宗教事务,僧众信服。雍正元年(1723),参与青海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煽动远近游牧藏

  • 乙室已

    契丹部族名。为※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之一部。与※“拔里”合称为“二审密”。世与耶律氏通婚,契丹开国后为国舅族。有人以为,审密原为※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一氏族,与大贺氏八部联姻。唐赐姓孙(“审密”与“孙”音

  • 真理的人门

    书名。又名《真理的献礼》。宣扬伊斯兰教义的长诗。玉格乃克盲诗人阿赫马德(又译阿合买提)居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市)时撰。连同题跋诗共500余行。12世纪末或13世纪初成书,并以此诗献给当时喀什噶尔异密(

  • 天阜

    见“天复”(217页)。

  • 特固斯库鲁克达赖汗

    见“车凌”(277页)。

  • 拜牲

    即“板升”(1293页)。

  • 都播

    铁勒诸部之一。又作都波。游牧于北海(今贝加尔湖)南,西连坚昆,南接回纥。内分3部,即都波、弥列、哥饿支,自相统摄。唐贞观二十一年(647),随骨利干通使于唐。其俗结草为庐,无牛羊,不知耕稼,地产百合草

  • 客失的迷

    古突厥部之一。元代为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译“林木中百姓”)之一。又译客思的音、克失的迷。此称始见于唐代,位于唐努乌梁海之克木池克河畔之摩崖题铭及敦煌文书古藏文抄本均提及此部。法人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