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马市

马市

中国内地王朝以茶盐货币等与周围民族交换马匹之类的互市。由于地理环境及长期历史的发展,内地的民族多以农业为主,周围民族则多从事游牧、狩猎或半农半牧。农牧民之间自远古以来就存在着互通有无的交换关系。自进入阶级社会后,官方参与了这种交换,内地统治者以征收贡赋的方式获取周围民族的马匹等,以封官、赏赐等还其马值。据《逸周书·王会解·伊尹四方献令》载,商汤命右相伊尹拟定并向四方边裔颁布朝贡诏书,其中规定北方诸族“以橐驼、白玉、野马、騊��、駃、騠、良马为献”。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进行军政改革,推广“胡服骑射”,诸侯国竞相效法,马匹不仅用于挽车,也广泛用于骑乘和运输,内地对马匹需求激增,交换关系进一步发展。西汉设“关市”与匈奴等民族交换马匹。东汉则有“互市”、“合市”与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进行交易。元和元年(公元84年),匈奴北单于遣大且渠等驱牛马万余头至武威(治今甘肃武威)与汉商交易。曹魏与北方民族“通胡市”,交换马匹。唐设“互市监”,“掌诸蕃交易马、驼、驴、牛之事”,与西北、西南诸族进行茶马互市。唐玄宗时,许突厥每年在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售马易货。宋设“都大提举茶马司”,开“榷场”与契丹、女真、党项、羌、藏等民族茶马互市。元朝在西北西南,与藏、羌等民族茶马互市。明代为马市的极盛时期,史称“东有马市,西有茶市”。洪武(1368—1398)间,设茶马司于洮州(今甘肃临潭)、秦州(今甘肃天水)、河州(今甘肃临夏市)、雅州(今四川雅安市)、碉门、广西庆远(在今宜山东南)等地,广收汉中茶、巴茶、湖广茶,由官方垄断与藏、羌等民族的茶马互市。永乐三年(1405),在辽东开原南关、城东和广宁(今辽宁北镇)设三处马市,与东北女真诸部、蒙古兀良哈三卫等互市易马。六年(1408),又在凉州(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和宁夏(今银川)等地开设马市,与蒙古、回、藏、撒里畏兀儿(今裕固族)等互市。正统三年(1438),开设大同马市,东蒙古诸部及以西的瓦剌均前来售马。“土木之变”后,大同马市中止。天顺(1457—1464)至万历(1573—1620)时,先后在抚顺、宽甸、爱阳、清河等处设马市,与女真诸部交易,又在蓟州、喜峰口设马市,与兀良哈三卫交易。嘉靖三十年(1551),在东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的强烈要求下,明在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延绥(今陕西榆林)、宁夏等地开放马市,一年后因双方冲突而先后关闭。隆庆五年(1571),俺答汗与明朝达成封王、通贡、互市协议,先后开设大同得胜堡、新平堡、守口堡,宁夏清水营、中卫、平虏卫,甘肃洪水扁都口、高沟寨等10余处大型马市。从辽东至甘肃,大小市场达30处以上。俺答汗制订了处理明蒙关系※《规矩条约》13条(后又多次增补),明朝制订※《市法五款》,以保证马市的顺利进行。大型马市每年每处开一两次,每次15日左右。初由官方统制,规定不同等级的马价,官方以银或实物交换马匹,称为※官市。后为适应双方民间的要求,开放※民市(私市)和※月市(小市),交易范围和品种扩大,贸易额激增。从和议开始至明末,仅输入内地的马匹就达300余万,不仅满足了双方的经济要求,也强烈地刺激了双方生产的发展。入清,全国统一,官设马市逐渐失去其作用。顺治二年(1645),在张家口、古北口等处设马市,以银茶购马。雍正(1723—1735)间,北方马市停办,仅在四川设市与西南民族以盐换马。咸丰(1851—1861)时,军队所需马匹统归自购,官设马市终止,但民间市场的骡马交易经久不衰。

猜你喜欢

  • 阿齐巴图尔

    见“衮布”(2091页)。

  • 察札秃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永乐六年(1408)正月所设察剌秃山卫和正统后所设者剌秃卫作察尔察图河卫或察尔图山卫。

  • 宛邑

    古邑名。春秋战国时为楚地,即今河南南阳市。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大良造白起攻楚,取宛,即此。后,秦昭王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北周改名上宛县。南北朝时,境内※廪君蛮或※槃瓠蛮后裔,渐向北迁,至

  • 妥罗

    见“脱罗”(2079页)。

  • 阔尔斯

    哈萨克族婚俗歌曲。又译“科而斯”。意谓“哭别歌”。一般是在伴娘偕新娘与亲人告别时唱。歌词大意是:门前的小山坡啊,牛羊离不开你,可爱的故乡,亲爱的人们,我怎能忘记你们的情义。门前的柳树林啊,我常在你的绿

  • 额勒开依

    去毛的皮裤。鄂伦春语音译。旧时鄂伦春族男女穿的传统裤子。流行于大、小兴安岭地区。以狍皮制作。3张狍皮可做1条,3天能制成,可穿2年。也有用鹿、犴皮制的,只需皮1张,能穿3年。与中式裤相似,上有裤腰。早

  • 广福寺

    内蒙古地区寺庙名。乾隆九年(1744)建。位于内蒙古萨拉齐之东。嘉庆三年(1798),因遭雷击起火被毁。十一年(1806),重建。经堂、佛殿墙壁,皆为磨砖对缝的精工建筑,大殿门楣悬有藏、蒙、汉三体文字

  • 侬峒

    唐宋时以侬姓壮族为首领或主要居民的洞场称谓。亦称“侬洞”。因地在邕州溪洞(今广西左、右江流域部分、云南文山州及越南北境地带)之间,又多侬姓,故名。北宋广源州、万涯州、七源州、傥犹州、安德州、特磨道、雷

  • 薛撤

    ?—1197蒙古国建立前主儿乞部首领。又译撒察、薛扯。另“别乞”(“族长”之意)。忽秃黑秃主儿乞之子。与铁木真(成吉思汗)同宗,均为合不勒罕曾孙。原附札只刺部札木合。宋淳熙十六年(1189),率众归依

  • 德康巴·罗桑拉丹

    1683—1766清代青海夏琼寺高僧。藏族。生于阿米吉白山赛康静修院附近之采尔甫。10岁从大禅师根敦德勒受戒出家。康熙三十五年(1696),入夏琼寺讲经院,聆听圣哲热洛巴讲授教程。18岁于塔尔寺立宗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