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河
河流名。老哈河支流。辽代、元代称阴凉河,清代,蒙古喀喇沁王改名锡伯河。内蒙古赤峰市茅荆达坝北麓的三条支流汇合而成。全长200公里。至赤峰北与落马河相汇,落马河为阴河,其为阳河。河西岸,风景秀丽,水草肥美,有东围场之称。上游有原始森林,清康、乾时期,热河行营以及外八庙的建筑用材,多取于该地。河岸上辽代建有千佛洞,元代建有龙泉寺,清代建有福会寺、灵悦寺。为喀喇沁部的游牧地。
河流名。老哈河支流。辽代、元代称阴凉河,清代,蒙古喀喇沁王改名锡伯河。内蒙古赤峰市茅荆达坝北麓的三条支流汇合而成。全长200公里。至赤峰北与落马河相汇,落马河为阴河,其为阳河。河西岸,风景秀丽,水草肥美,有东围场之称。上游有原始森林,清康、乾时期,热河行营以及外八庙的建筑用材,多取于该地。河岸上辽代建有千佛洞,元代建有龙泉寺,清代建有福会寺、灵悦寺。为喀喇沁部的游牧地。
清朝颁给蒙藏宗教首领及各大呼图克图之印章敕书。顺治十年(1653)赐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康熙五十二年(1713)照达赖喇嘛例赐班禅额尔德尼金册金印。达赖、班禅圆寂,其印特旨派人护理,俟活佛转世坐床之日,
见“黑车子室韦”(第 页)。
东汉佛教译经师。简称支谶。月氏人。笃持法戒,操行纯深,性度开敏。汉灵帝(167—189年在位)时,游步洛阳,传译梵文,成《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阿阇世王》等经10余部。所译经皆
书名。中国伊斯兰教经师传记。1册,不分卷。清康熙年间赵灿著。灿,回族。江苏晋陵(今常州武进县)人。出身伊斯兰教世家,著名经师舍蕴善(起云)弟子。此书初稿成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后经增补,于康熙五
古诗名。1首。北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撰。是诗记述抚水州南僚人起义事件,据访问“村叟”写成,录“村叟”之言,颇有真实感。“南僚”,古族名,指居
?—1417※东察合台汗国第七代汗。《明史》称别失八里王。蒙古族。※沙迷查干汗之子。1415年,被※朵豁刺惕部※异密※忽歹达拥之为汗。与明朝互有使臣聘问。1416年,明廷赐以玺书、金织文绮、盔甲弓刀等
犁杖的一种。旧时今内蒙古、黑龙江省境内从事农业生产的达斡尔人,耕地使用一种笨重的※硬杆犁”,犁出的地深浅不匀,垄不直。在汉族影响下,20世纪20年代卧犁传入。由于其套马牵引,犁辕较短,轻便灵活,耕地深
元代云南元江府(罗匐甸,又名罗槃甸)土官。哈尼族。据险恃强,屡逆朝命。至元十二年(1275)冬,率罗匐甸哈尼族公开反抗元军。元军征之,至罗匐甸,围城数日,城下,元江以西哈尼诸部归顺。次年正月,他亦降元
即“裕勒都斯”(2304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五年(1407)二月,女真野人首领巴思答木、咬纳等50人来朝,与阿剌山等四卫同时设立。《藏洲源流考》作呼兰山卫,并说清代叶赫城东北、吉林城(今吉林市)西南400里有呼